当前位置:

广东:广东中医药强省局面初步形成

发布日期:2020-07-07 08:16 浏览次数:

千百年来,岭南人用开拓创新的方式,实现了传统中医药的继往开来,形成独树一帜的岭南医学流派。

在广东,每年有2亿多人次向中医这块“金字招牌”寻求健康诊疗服务,看中医已成为了广东人的一种习惯。

2006年,广东认真充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医药强省建设。14年来,广东中医药政策机制日趋完善,率先实现由中医医疗单线发展向医疗、产业、科研、文化系统推进的历史性转变,中医药强省局面已初步形成。

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如今,广东中医药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坚持“建高地、育名医、补短板、强基层、推创新、兴产业、扬文化、保健康”并举,推动我省中医药转入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的轨道。

一、建高地 强基层

广东中医门诊量占全国15%

站在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卫生院中医馆前,红白主色调中式装饰,外墙上粘贴着中医经络图,空气中弥漫着浓郁中药味,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大医馆中。走进中医馆,中医康复室、诊疗室、理疗室应有尽有。

如今在广东基层,中医馆已成为百姓养生调理和康复治疗的首选场所,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中医服务。

在家庭医生的“医药箱”中,中医药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广东目前有部分地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供了小儿咳嗽、哮喘等13个中医诊疗特色的服务包,将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201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明确3年各级财政统筹投入500亿元,实施七大类18个项目,软硬件同步推进,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其中,就包括了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历时三载,广东强基层从规划布局到蓝图落实,逐步显现效果。至2019年末,全省有中医医疗机构2.1万个,其中中医医院184家。全省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8.6%的村卫生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本形成基层中医药“15分钟服务圈”。

“广东正努力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建成一个贯穿县(区)、镇(街道)、村(社区)的三级服务网络。”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说。

补短板、建高地,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2018年6月,“登峰计划”的出台备受瞩目。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后进入建设名单,分别获得3亿元资金。建设中医诊疗高地,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启动建设来,两间中医院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省中医院脑病科等6个专科成为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使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后纳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针灸科成为目前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区域针灸诊疗中心。

在广东,全省中医院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42个,省级重点专科142个,国家中医药特色专科80个。共有19个中医专科被纳入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9家中医医院进入全国中医医院百强行列。

每年,全省中医门诊总量达2亿人次,约占全国中医类总诊疗量的15%。在广东,看中医成为民众的一种就医习惯。

二、重经典 抓临床

354位省名老中医药专家设师承项目

人才是第一资源。多年来,广东构建以中医思维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强化师承教育,重视临床实践,回归经典,培养了一批批“铁杆中医”。

201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被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入选省部局共建“双一流”高校。

学校打破传统医学教育的分段式教学模式,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施中医经典学习与临床实践相融通的床边教学;既提高了学生中医临床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中医自信。

学校开辟人才培养试验田,发挥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先后开办“铁涛班”“岭南班”“黄帝内针班”以及长学制“精诚班”“国维班”,推进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验。

如今,广东8所本科高校设置中医药本科专业,相关专业本科在校生达1.23万人。

更多莘莘学子,踏上中医征途。

在广东,岐黄之道薪火相继,杏林妙手、名医大家不断涌现。

——全省先后涌现出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4名,省名中医316名,7位专家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2019年,邓铁涛、吕玉波、禤国维、周岱翰4人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殊荣。

——广东创新设立“邓铁涛中医医学奖”,挖掘培育15名专业领军人才,还为354位省名老中医药专家设立师承项目,培养709名学术传承人。

——广东充分挖掘民间中医人才,将“民兵”变成了“主力军”,共有2566名民间中医人员获得相关资格,1835名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人员中,895人取得国家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在基层,各地千方百计,填补基层中医人才的缺口,让老百姓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广东推进农村中医药人才订单定向培养工作,招录1237名中医专业定向医学生;中山市中医院邀请国医大师禤国维、唐祖宣等人,设立名医工作室,带徒传薪,手把手教学;云浮市引进了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直接纳入编制管理,至少服务基层5年,同时给予数额不等的人才补贴费。

未来,广东将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着眼中医药服务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量身定制”一套鼓励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评价激励机制,让“真中医”脱颖而出,注重发现推介中青年骨干中医药人才和传承人。

铁杆中医,生生不息。

三、通古今 联中外

广东方案助科摩罗抗击疟疾

2018年年底,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深圳举行。大会上,三地代表签署了4个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并围绕着“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名师带高徒计划”和“中医治未病服务合作项目”两大主题,交换了九大合作项目文件。

如今,广东成功举办两届中医科学大会和两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大会,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

2011年起,澳门与珠海横琴共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致力于打造中医药产业与文化“一带一路”的国际窗口。

粤港澳合力,促进中医药的交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疟疾、艾滋病和肺结核并称为全球三大传染病。2007年,在非洲国家科摩罗,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素抗疟研究团队设计了“快速灭源灭疟”的方案,仅花费8年时间,就成功帮助科摩罗三岛实现疟疾零死亡,发病人数减少了98%。

“月亮之国”迎来了广东“驱魔人”。科摩罗的抗疟成功,形成了适合非洲国家、以复方青蒿素群防群治、全民服药为主的快速清除疟疾“中国方案”,为不少国家带来了福音。

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把草药香飘世界。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朱拉伊说,广东省青蒿素抗疟药物已经取得40个国家的专利授权,在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刚果(金)等20多个非洲国家注册并上市销售,“以医带药”的国际化推广模式初见成效,广东中医药享誉海外。

四、抓科研 强产业

50多项成果获省级科技奖

2020年1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许能贵领衔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了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消息传来,广东针灸界为之振奋。这些年来,广东中医坚持科研攻关,努力提升创新水平,有50多项中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获省级科学技术奖,3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产出与平台建设紧密相关。近些年,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相继落地,13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将开展4类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攻关,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创新是一套系统工程。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保持良好互动,打通创新链条,释放技术创新的活力,才能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化。

如今,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2019年全省中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14.27亿元,占全国中药市场规模的10%以上。广东拥有广药、香雪、中一等中成药中国驰名商标14个,国家中成药保护品种69个。陈李济药厂创建于明朝万历27年,是“全球最长寿药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青蒿素复方获得40个国家的专利授权。

——建设了12个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国中药材交易的核心区,商品经营规模、交易数量与金额均居全国首位,中药材出口保持绝对优势地位,华佗再造丸成为出口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中成药产品。

——全省170家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囊括了多项全国第一:全国最大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广药集团、全国最大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一方制药、全国最大的中药破壁饮片生产企业中智药业、全国销量第一的中药饮料品牌广东凉茶……

当前,中药越来越成为生物医药领域投资开拓的“黄金地带”。为了规范行业,我省率先在全国颁布实施中药材资源保护地方法规——《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全面保护当地中药材资源。

擦亮南药品牌,推进中药产业集聚化、规范化发展。广药集团开发出王老吉刺柠吉复合果汁、刺柠吉润喉糖、刺柠吉龟苓膏等健康、时尚、美味兼具的刺梨产品,实现了中医药产业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健康时尚消费的有机统一。

五、治未病 重预防

184个医疗机构建立治未病科

这些年,广东各地兴起膏方养生热潮。每逢霜降立冬,街坊们纷纷到附近的中医院、中医馆,看中医、辨体质、听建议、尝膏方,抓紧时机调理身体,全省各地中医膏方节出现“人潮汹涌”的场面。

“上工治未病”,其核心要义就是重视增强体质,让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广东是全国第一个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试点省份。目前,全省有184个医疗机构建立治未病科,2019年全省治未病年服务总人次超1000万,全省65岁以上老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为48.47%和60.68%,高于国家要求。

广东还制定了治未病行业规范标识和中医治未病数据直报与绩效评估平台建设方案,让中医药健康服务更加规范。

药食同源,是治未病的一种方式,更是广东人把中医药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动展示,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粤菜传遍世界,靓汤配方也不再仅限于妈妈厨房里的口耳相传,已经配好的煲汤料在网络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一系列高水平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医、相信中医、使用中医。

目前,广东已建成11家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这些基地分布在珠三角和粤东、粤西地区,成为普及中医药健康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广东,“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渐成习惯,中医成为了岭南人养生首选。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正焕发勃然生机。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