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浙江省实验室:跨山追海争雄长

发布日期:2022-05-11 14:39 浏览次数:

近日,浙江省实验室队伍增加了3名成员——白马湖实验室、东海实验室和天目山实验室,加上前期已经成立的之江、良渚、西湖、湖畔、甬江、瓯江等6家省实验室,浙江正以“跨山追海争雄长”的魄力,超常规力度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建设省实验室,是浙江构建全域创新体系、提升创新效能的重要一环。”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新机构、新体制、新突破,9家省实验室作为我省有代表性的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的基础性研究平台,在人才团队引育、重大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以超常规力度布局省实验室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智慧海洋以及航空等我省重点发展领域,新成立的三家省实验室由此布局:

白马湖实验室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发展前沿和“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聚焦绿色能源的能质转化与传递,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支撑;东海实验室致力于提升海洋装备研发、资源开发和灾害治理能力,聚焦海洋资源与环境动力系统研究,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创平台;天目山实验室围绕航空领域科技前沿,聚焦超声速绿色民机新原理与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助力浙江跻身全国航空制造强省。

而先前成立的6家省实验室则重点围绕“三大科创高地”开展工作: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聚焦“互联网+”科创高地,瞄准关键性、共通性、瓶颈性技术问题,全力研发支撑未来智能化社会的创新成果,推动浙江成为世界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以及瓯江实验室聚焦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力求在若干重大疾病诊治领域占据战略制高点,推动更多医学科研成果转化,打造医学高峰;甬江实验室坚持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持续强化新材料创新策源能力,支撑我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顶尖”“首次”,在省实验室里,这些词汇频频出现。省实验室已成为浙江省高能级创新平台中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也是浙江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

“做增量——这是省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就意味着不是靠原有创新团队加挂一个新牌子,而是要搭建硬核平台,并由此集聚人才、政策、要素……不断提升浙江创新能级。

之江实验室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高原造峰为基本方法,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研制出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入选2020年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牵头研发的“神威量子模拟器”荣获了作为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标志着我国在超算应用这个世界前沿科技领域又一次攀上了高峰……

西湖实验室成立以来,在新冠疫情攻关以及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多个全球“首次”:首次解析新型冠状病毒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全长三维结构;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质分子病理全景图;首次解析人源次要剪接体高分辨率结构等重大原创科研成果;首次解密精子活化开关CatSper通道体;首次发现超毒力分支艰难梭菌毒素B新受体;首次证实胞内菌是乳腺癌转移的重要帮凶……

良渚实验室围绕重大精神疾病、疑难未诊断疾病、血液与免疫疾病等三大方向开展研究,绘制了全球首张“人类细胞图谱”,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通量单细胞测序仪器和试剂盒,并首次实现单细菌测序;成功研制全球首个线粒体自噬候选药物,有望治疗老年痴呆与肾功能衰竭等重大疾病……

作为浙江高能级创新平台的第一梯队、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9家省实验室各具特色又攥指成拳,它们以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和重大科学问题的雄心壮志,合力打造“创新策源地”,展现出浙江以超常规力度建设世界级科创高地的决心和魄力。

体制机制进一步“松绑”

创新动能不断释放 

天枢平台是之江实验室大规模平台软件研发项目,研发任务涉及训练框架、模型库、开发工具等多个领域。面对体量大、难度高的研究任务,之江实验室在潘云鹤院士的领衔下,快速组建了研发人员加工程师相结合的“百人军团”进行集智攻关。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总体框架构建和核心代码开发。2020年8月,“之江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正式开源上线,成为中国首个由新型研发机构牵头打造的国产自研人工智能开源平台。

天枢只是之江实验室以全新体制推进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在之江实验室,像这样大兵团作战的科研项目还有很多:如新型智能计算系统项目,集聚了中科院微电子所和浙大的数十名科学家,旨在研制基于非冯-诺依曼架构体系的类脑芯片、存算一体芯片及系统,实现人工智能算力和能效的提升……

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催生了省实验室作为创新策源地主平台的澎湃动能。

相比制药行业新药研发动辄需要“10年10个亿”的投入,西湖实验室的多个科研成果用很短的时间,就迈出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第一步,这得益于实验室采取的需求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

西湖实验室与浙江省内高水平医疗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构建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双向通道,形成了产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从专利申请、法律咨询到投资人谈判,专业的成果转化团队全程参与,不但让科研人员能专注于科研,还大大加快了项目落地的速度。如今,实验室已培育孵化以创新药研发为主的科技型企业“西湖制药”、以细胞治疗为主的平台型企业“西湖生物医药”、以前沿质谱技术为主的应用型企业“西湖欧米生物”等6个产业化项目,仅2021年就完成融资超6.5亿元。

良渚实验室摒弃过去单任务、扁平化“单兵突进”的模式,基于实验室的平台团队以创新集群的方式作战;湖畔实验室面向市场需求设立科研项目,让科研成果转化链条更短,转化效率更高;甬江实验室采用“甬江实验室+依托单位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共建加盟创新中心+重大专项组织的攻关联盟”发展模式,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深度融合;瓯江实验室探索实施“1+X”组建模式机制,在组建单位分集群研发的同时,开展交叉学科创新研发工作,并支持科创基金定点投向实验室研发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省实验室打破传统科技体制机制的条条框框,让创新资源集聚更顺畅、多主体协同攻关更高效、多元投入后的利益分配更合理。“在市场化环境下,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作用,将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有机结合,实现政产学研协同共振。”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加快推进省实验室建设,不断解决相关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及其背后的理论问题,提升科技创新原始动能。”

创新资源进一步优化

高端要素加速聚集 

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浙江求贤若渴。以9家省实验室为代表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正是吸引一流人才的强大磁场。 

之江实验室智能感知研究院的副研究员施钧辉于2020年归国加入之江,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建立了一支22人的科研团队,并帮助实验室引进4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带领团队建成了指标领先的声学实验室,申请了27项专利,在《自然》子刊参与发表论文2篇,研制出了用于集成电路封装检测的高分辨超声显微镜,打破了国外垄断,未来将实现国产替代。

成立四年多来,之江实验室不断集聚施钧辉这样的海内外人才,逐渐形成了高端创新人才“强磁场”:依托双聘、兼聘等灵活的引才聚才机制,以及以实际贡献论英雄的人才评价机制,从创立之初的寥寥数人迅速发展成为集聚2500余名国内外人才的大团队。20位国内外院士专家领衔实验室重大自主科研项目,超过三分之一的科研人员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35周岁以下的年轻科研人员占比高达80%……

西湖实验室坚持实施以科研任务为导向的用人机制和以人为本的科技评价体系。短短几年时间,实验室已聚集了一大批在基础创新和产业应用方面均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学术大家”:于洪涛领衔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团队、裴端卿领衔的再生医学研究团队……如今,西湖实验室已累计引进81 位独立实验室负责人(PI),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讲席教授7名。42岁以下PI占比达78.9%,具有海外科研经历的PI占比94.4%。这支年轻而国际化的高端人才队伍,为实验室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一流的人才队伍催生出了一流的创新成果:

良渚实验室核心PI张岩团队近几个月在国际顶级期刊连续发表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揭示出人体细胞中一种重要受体此前不为人知的许多工作机理。这些研究的临床应用前景十分明确,可以指导我们开发更先进的激素药物和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

以智能计算为核心方向的之江实验室启动建设智能计算数字反应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计算育种、计算基因、计算天文、计算材料等首批重大应用项目同步启动。2022年3月,之江实验室计算天文研究成果登上《科学》,为快速射电暴起源研究提供关键观测证据。

湖畔实验室发布的含有270亿参数、1TB+训练数据的全球最大中文预训练语言模型PLUG,刷新了中文语言理解评测历史记录。同时,围绕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自动驾驶、量子计算等开展研究,落地了多项研究成果,多个应用在工业、遥感、医疗等多个生活场景中“上岗”,全面赋能各行各业。 

据悉,自省实验室建设以来,坚持“研究成果全国领先、拥有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建设标准,服务省实验室在人才团队引育、重大理论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今年将完成10家省实验室建设布局的目标任务,通过各方共同努力,省实验室的战略科技力量地位逐步确立,必将为我省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厅基础处、省科技宣传教育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