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浙大衢州“两院”中试实验实训基地: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 让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

发布日期:2023-04-26 09:48 浏览次数:

在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大衢州“两院”)的中试实验实训基地里,科研人员正在完善实验设备,调控工艺参数。这个占地50亩的实验实训平台,自2021年9月正式启用以来,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链,有力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中试,即中间性试验,是打通实验室和产业化之间的重要通道。”据中试实验实训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浙大衢州“两院”的“创新试验田”,中试基地瞄准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链,下设中试研究、虚拟实训和分析测试三大功能模块,构建中试研究、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孵化、分析检测、培训于一体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旨在打通科技成果从“研”走向“产”的“最后一公里”。


微信图片_20230426094442.png

按下产学研对接的“快进键”

近期,浙江新安化工集团工艺技术负责人胡辉“扎根”在了中试基地。“公司有个项目正在中试基地测试,如能成功,将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胡辉表示,虽然公司也有中试车间,但从杭州特意跑到衢州,最主要是看中了这里的技术资源。

“中试所需化工材料、环保设施、集控室等资源配套齐全,还有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公司中试车间做不了的测试,在这里都能迎刃而解。”他感叹道。

和浙江新安化工集团一样尝到基地“一条龙服务”甜头的企业还有很多。据了解,2022年中试基地先后完成了等离子体中试装置、反应挤出改性中试装置、特种聚酯中试装置(改性PET)、高粘短流程柔性聚合中试装置(PMMA)、生物发酵中试生产线等多套装置多次带料试车工作,其中反应挤出改性中试装置2条中试生产线和生物发酵中试生产线一次性试车成功。截至目前,基地已承接中试项目20余项,拥有中试生产线20余条,建成柔性中试装置、模块化中试装置及定制化中试装置。

在中试基地相关负责人看来,中试研究模块既可以弥补高校和科研院所无法开展化工中试条件的“短板”,为高校学科优化提供资源优势;又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工艺难题,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微信图片_20230426094448.png

“服务区域产业一定要‘适销对路’,要因地制宜分析当地产业结构,让学科专业发展契合当地产业所需。”浙大衢州“两院”院长任其龙表示,衢州作为全省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之一,化工新材料产业又是其工业经济中优势最明显的行业,打造中试基地的初衷,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服务社会,实现从基础研究到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无缝衔接。  

而今,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推进,基地的中试产线和实验设备平台也在不断更新迭代,将极大缩短实验室小试向工业规模放大的周期,切实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协同攻关取得突破。

微信图片_20230426094453.jpg

打通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

在中试基地,除了开展中试研究,安全培训、分析检测等一系列服务也在不断“上线”中。

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基地在去年8月成立了浙江求真中试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未来,将吸引更多企业项目落户衢州,实现招商引资模式迭代升级。

创新人才后继有人——基地在去年6月成立培训中心,除了为化工企业提供化工过程安全前沿技术培训、DCS操作培训外,也为浙江大学及省内其他高校化工专业学生开展实训,目前培训服务逾800人次。“我们积极为高校、企业提供定制化的实习、培训服务,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深走实,进一步提升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微信图片_20230426094459.jpg

分析检测有了持续保障——基地签订全流程反应热风险评估等项目142个,为近100家企业提供安全技术服务测试逾3000次。为了配套中试运行,基地还成立了质检部,配合微生物发酵项目、萘钠项目、铝项目、PET项目等中试项目,检测样品400余个,其中大部分样品检测方法为自主开发。

未来,基地将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培养和集聚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围绕前沿技术成果转化需求,建立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攻关的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的产业化创新型载体,努力打造成果转化加速器平台示范样板。

微信图片_20230426094503.png

(来源:厅成果处、衢州市科技局、省科技评估中心、省科技宣教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