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创新突围 当好创新深化主力军
今年以来,衢州市科技局持续推进创新深化,以全省科技系统“三个年”活动为抓手,搭平台、强攻关、促融合、抓改革,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细落实。在全省“十项重大工程”一季度地方星级评定中,衢州“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评五星;在全市“十个桥头堡”一季度比拼中,衢州市科技局牵头的才科创桥头堡获评五星级桥头堡。今年2月科技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我市位列61名,比去年提升10名,排在四省九地市首位。
一、突出产业特色,做强科创平台。
一是院士领衔搭建高端智库。举行重大创新平台签约揭牌仪式暨院士成果发布会,与厦门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衢州基地和衢州膜材料创新研究院、衢州化工新材料创新研究院、衢州高端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至此,五个院士团队落地衢州,构建了五大院士领衔五个研究院的发展格局,标志着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二是立足产业构建创新体系。围绕六大标志性产业链,贴近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需求,构建“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产业一高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成功建成9家产业创新研究院,县(市、区)与高校合作实现全覆盖。今年,成功引进浙江大学“鲲鹏计划”人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陆俊,共建衢州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
三是做强园区打造特色载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承载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衢州坚持“扬长+补短”,推动各县(市、区)围绕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布局,形成错位发展、优势叠加的发展格局。开化县成功创建绿色硅材料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我市实现省级以上高新区县域全覆盖。衢州国家高新区在2022年全国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中位列第24位,跻身全国30强。
二、强化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级。
一是创新企业爆发式增长。出台《大科创操作细则(2023年版)》,加快助企纾困资金“直达快享”,科技专项经费预算达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扩面强基”工程,健全企业“四色”管理机制,加快“小巨人”、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形成“建强主力军、优选后备队、培育生力军”的创新梯队。截至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715家和2682家,较2020年底分别增长52.5%和85.6%;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在去年增长116.4%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又高位增长69.4%,排名全省第三。
二是技术攻关硬实力提升。聚焦全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立足我市六大支柱产业,创新产学研协同攻关模式,实行“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研发攻关新模式,征集梳理企业研发需求,凝练形成重大科技攻关榜单,鼓励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揭榜攻关。2022年共实施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32项,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承担省“尖兵”“领雁”重点研发攻关项目18项,创历史最好成绩。
三是区域创新体系化推进。探索跨行政区的科技协同创新,秉持开放理念,因地制宜谋划建设四省边际科创走廊,打通跨区域创新资源流动的障碍,促进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的资源共享。主动承接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千万”专项活动,举办浙江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开放日暨四省边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启动会。建设四省边际科研仪器共享平台,以科研仪器共享撬动科技资源全方位流动,促进浙闽赣皖、长三角地区人才、技术、项目等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带动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升区域在全省创新中的承载力。
三是探索创新模式,焕发机制活力。
一是创新助企服务模式。从研究院选派工业特派员,组建科技服务小分队,为企业提供“管家式”精准服务,通过上门“跑企业”、组织企业参加培训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提速升级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已组织科技小分队对接企业1387人次,为企业解决问题240个,达成合作协议金额800余万元。搭建创新挑战赛、科技成果拍卖等成果转化平台,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科研团队参加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暨2022年浙江省技术需求“揭榜挂帅”大赛,在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安徽、广东等地共267支挑战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总决赛的金点子大奖,我市首次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得此类殊荣。
二是细化量化精准服务。开展全市60家重点企业研发投入提升攻坚行动,每家重点企业分解到局班子成员,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将走访调研与研发费用归集辅导、科技政策宣讲、安全生产检查相结合,深入企业车间一线,通过走访了解、座谈交流等方式,解剖麻雀、挖掘典型案例,切实做到认真帮、全力扶,以细之又细、实之又实的工作作风,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保障安全生产,增强发展活力。
三是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江山市、龙游县先行开展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突破制约我市科技创新的堵点、难点,加快补齐我市科技创新的短板弱项,促进全市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科企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新路径,浙大衢州研究院与龙头骨干企业联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2000人、企业高技能人才330人。
(来源:衢州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