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象山:象山县生态农业建设渐入佳境

发布日期:2015-01-22 14:39 浏览次数:

    水禽岸养是将水禽养殖从自然水面转移到陆地,利用人工提供饮水和少量梳理羽毛或嬉戏用水进行养殖。这项新技术在象山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地减少了河道、池塘、水库等水质的污染,是象山县生态农业建设的一大成果。该县推行水禽岸养新技术,白鹅、蛋鸭岸养已达20余万羽。  
  去年以来,象山县以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为契机,按照省市党委、政府“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出台了《象山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拆除低小散乱差养殖场(户)622家,整改46家,整改不达标拆除11家,合计整改完成57家,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37%和100%。坚持拆建结合,按照“拆除一批、提升一批”的目标,将拆畜禽养殖场(户)和建畜牧小区相结合,改造晓塘双联、泗洲头横埕、高塘岛同心等3个畜牧小区和新建黄避岙、茅洋及泗洲头塘岸畜牧小区。坚持拆转结合,注重做好退养户的转产转业服务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发展本地特色农业、帮扶培训等举措鼓励引导退养户“多元致富”。目前,全县共退养农户1215户、退养率73.3%,其中转产养殖666户、转产率54.8%,帮助退产养殖户增收10.3%。 
  结合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在全省率先实施沼液浓缩技术并获得成功,生态消纳畜禽排泄物23万吨,落实对接消纳地5.21万亩,其中协议对接生态消纳地1.56万亩。实施农村新能源建设,新建沼气池3200立方米,配送沼液4.3万吨,沼液利用量4.1万吨,发展农村沼气用户2046户。完成双利牧业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的大中型沼气项目一体化沼气主体工程建设。此外,优化循环农业种养模式,积极培植“虾-草(菜、果)-鹅(羊)”等新型循环模式,大力发展“猪-沼-鱼虾”等经典循环模式,累计推广面积3万多亩,有效地推动了全县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目前,全县已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99家,市级以上示范社36家,家庭农场270家,建设了比较完善的生态农业公共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县水禽、蔬菜、柑橘、葡萄、生猪、蛋鸡和白鹅七大主导产品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中主导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覆盖率为61.6%,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为98.5%,分别比提出申请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时提高了9.9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作者:象山县科技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