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科技创新支持工业转型发展 建设工业强市
为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和“两富”现代化,加快建设“三城一市”,根据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嘉兴《关于加快工业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工作要求,市科技局以推进科技创新为抓手,不断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通过开展创新载体建设、条件环境建设、科技金融扶持、成果合作交流等工作,进一步支持工业转型和企业发展。
一、加强科技政策环境服务
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为切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牵头拟定了《嘉兴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嘉兴市科技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方案》等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深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制定出台了《嘉兴市关于加快推进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嘉兴市科技支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拟定了《嘉兴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扎实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
二是深入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印发《嘉兴市科技计划体系方案(试行)》,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计划体系布局上,加强宏观协调和综合集成,简化计划项目类别,既体现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的要求,又体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通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计划,解决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了创新驱动发展良好氛围。
二、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一是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体系建设。出台了《嘉兴市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并开展市级高新园区创建工作,使高新园区实现市、省、国家的阶梯式培育,同时挖掘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市级高新园区申报省级以上高新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基地,嘉兴市现有的3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17.29亿元,同比增加7.05%;总收入1664.76亿元,同比增加7.03%;净利润85.09亿元,同比增加7.72%;上缴税费48.4亿元,同比增加13.84%;出口创汇66.4亿美元,同比增加25.28%。
二是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地区产业为导向,着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围绕嘉兴的区域特色产业,以嘉兴电子信息、无线通讯、嘉善电子电声、平湖光机电、海宁磁性材料、纺织、包装材料、太阳能、海盐电子仪器仪表、桐乡特种纤维、秀洲新能源等为代表打造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目前,嘉兴市已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4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9家。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1534.3亿元,同比增长7.66%;产品销售收入1467.7亿元,同比增长10.6%;利税121.2亿元,同比上升36.95%。
三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有新思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引领、分类管理、产业集聚”原则,以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源头企业、激发科技创新创业活力为目的,以机制与体制的改革创新为着力点,目前已会同市财政局拟定《关于推进“泛孵化器”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准备上报审议发文。泛孵化器建设,坚持“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和“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模式,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创业,并参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通过培育一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和集聚一批科技型企业,壮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嘉兴市拥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9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5家、市级8家;拥有孵化面积90余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在孵企业1145家,在孵企业共实现总收入32.16余亿元、利税3.47亿元;累计实现毕业企业达49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继续在全省同类城市保持领先水平。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类科技企业孵化机构数量达到5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以上。
三、加强科技金融引导扶持。
一是探索创新科技金融模式。牵头制定《嘉兴市科技支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联合市委人才办、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等单位成立了 “嘉兴市科技金融支持企业认定小组”,筛选一批该市范围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技术水平、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入库,推动建立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数据库。截至目前,全市科技银行入库企业已达1276家(其中市本级595家)。参与《嘉兴市科技支行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的制定出台,首期规模6000万元,带动79家受贷企业获得融资总额近4.3亿元。参与《嘉兴市创建省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起草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
二是发挥创投母基金引导作用。积极发挥嘉兴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母基金的引导作用。目前以参股方式投资创业投资公司4家,累计出资5450万元。2014年,在嘉兴市累计完成投资项目近70项,带动参股创投公司及相关投资近2.13亿元,为中小企业提供新增融资增信服务规模达2150万元;提供现金流服务用款规模3.19亿元;向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推荐创新板挂牌企业8家,成长板挂牌1家,母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显著。推进科技支行、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科技小贷等科技专营机构建设,全市已建立科技支行6家,风险补偿基金总规模达到1.6亿元。全面铺开专利质押贷款工作。2014年,全市共有5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构累计为22家企业发放专利权质押贷款25笔,金额总计10870万元。
四、加强科技成果合作交流
一是深入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继续推进与上海、杭州等地以及浙商的科技合作交流。借助“百场科技对接”活动机制,市、县联动、资源共享,积极牵线搭桥,认真筛选成果,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务实地地开展“百场科技对接”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市及各县(市、区)科技局组织下,全市共组织科技对接活动335场次,邀请专家2199名,参加企业4401家,发布科技成果927多项,解决技术难题796项,达成合作协议(意向)637项,签约项目252项,签约金额8.15亿元。
二是深入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通过科技对接、联席会议、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积极推进“与沪杭同城”战略工作。积极参与杭州都市圈、浙东经济合作区科技专业组工作。积极开展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合作,创新院地合作会商机制。据统计,2014年先后与沪杭等地共开展科技交流活动300余场次,签约项目数660项,签约合同金额384.7099亿元,同比增长48%;实际到位资金163.7198亿元,同比增长52%。
三是坚持市县联动、政企联手、内外并举,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014年,嘉兴市成功引进中国科学院嘉兴水环境技术和生态农业工程中心、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同济大学科技园、平湖市企业转型升级研究院、新型阻燃地板研发中心,“机器换人”技术研发服务工作站等大校院所。推动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海宁园区。据统计,全年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40家。
全市各级科技部门凝心聚力、团结一心,把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工作重点,完善体制机制建设,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推进嘉兴制造向嘉兴“智造”转变发展,实现“工业强市”。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作者:嘉兴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