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镇海区科技成果转化走出市场化运营新路子
企业有技术难题、有创新需求,不知如何解决,看不清转型的方向;科研院所研发出技术成果,却“养在深闺无人识”…… 这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两头难”问题。而在镇海,因为科技市场的建立,“两头难”的困境迎刃而解。
市场化运作是唯一路径
“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近三成,而我国仅为10%,镇海区虽没有经过测算,但转化率也不高。”区科技局局长李德军介绍。为此,区科技局着力搭建市场化运作的科技转化平台。2014年5月20日,镇海在全市率先建起县区一级的科技市场。
“第一年的运行,虽然通过品牌活动实现了部分成果的转化,但行政命令式的发展方式始终无法撬动成果转化市场的冰山。”汲取了实践中的经验,李德军对科技市场的运作方式也逐渐清晰,“市场化运作是建设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的唯一路径。”
2015年8月6日,科技市场开启市场化运作,并建立了镇海科技市场的网络平台。
在短短一年的市场化运作期间,镇海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吸纳技术成果交易额由2014年的1.75亿元上升到去年底的3.45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区吸纳技术成果交易额1.03亿元,输出技术8490万元。吸纳和输出额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市第一。
丰富的“四库资源”
企业有技术需求时怎么办?如何把大专院校的科研成果变成商品?科技市场就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为此,镇海科技市场在成果汇集渠道、需求挖掘手段、科技服务机构、技术经纪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镇海科技市场与浙江科技大市场、西安科技大市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东部中心等国内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国内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成果线上合作机制和实时共享机制。”镇海科技市场负责人付丽华告诉记者,“我们运用了‘互联网+’思维,突破地域瓶颈,打通成果输出地与输入地对接的通道。”
目前,科技市场线上平台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四库资源”:科技企业数据库已入库企业512家、技术需求库已入库技术需求179项、科技成果库已入库成果项目7067项、技术专家库已入库专家2152位。
“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机制、产学研合作对接、企业科技体检等举措,将企业需求对接到了实处;还举办了各类活动44次,成为高校院所和企业沟通交流的桥梁。”付丽华介绍,该市场筛选与匹配分析高校技术资源,将最好的技术、最合适的人才与需求企业对接。
由政府主导变为市场主导
除了对接需求、促成转化之外,镇海科技市场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另一大变化就是对产业链的完善。
24日,镇海首届科技转化周启动仪式中,147名科技经纪人拿到了证书。这147人,既是“科技红娘”,同时也是高新技术企业、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的技术负责人,是挖掘科技需求的一线力量。目前,科技市场还建立了技术经纪人协会,将定期开展培训,推动技术经纪人队伍朝着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另外,镇海科技市场还通过实施科技企业创新券、科技服务业等政策,让优质科技中介机构享受到市场、政策双向红利,目前市场已入驻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1家,形成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成果转化、公共研发等6大板块20余项服务功能;还搭建了镇海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解决知识产权流转交易难和处置变现难的问题。
“下步,我们要加强科技成果的委托管理工作,高质量地集聚区内及周边,乃至全省的优质科技成果资源。”李德军表示,镇海区要通过技术经纪人,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触角伸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一线,打通技术供需双方的渠道,并通过拍卖等手段,将专利成果真正商品化,达到专利成果“可交易”“可抵押”的目的。
区委常委、副区长吴伟刚认为,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先行先试,使得镇海在科技转化能力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已经由原先‘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政府主导,变成了企业主动发布诉求、寻求合作的市场主导。”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作者:镇海区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