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实施渔业科技创新“四新”战略全力推进“蓝色粮仓”建设
飞跃洞头的山山水水,展开的是一幅生态优美的和谐画卷。作为全国14个海岛县(市、区)之一,近年来,洞头在渔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始终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通过实施渔业科技创新“四新”战略发展生态渔业,即引进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推广新模式、培育新渔民,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全面驱动渔业产业发展,向科技要发展,向生态要效益,全力推进“蓝色粮仓”建设。近三年来,共立项实施渔业科技计划项目25项,支持财政科技经费646万元,先后研发和引进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25个,示范推广新模式与新技术30项,研发新产品46个,有效保障了“群众禁渔期有鱼吃”。
一、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培育渔业经济新业态。近年来,洞头在实施渔业科技计划项目中不断强化“新品种”导向,鼓励支持养殖公司、合作社、渔农民引进南美白对虾、大黄鱼、刺参等“名特优”水产养殖新品种,并在成功试养的基础上进行示范推广。以发展迅猛的南美白对虾为例,因其利润高、市场广、适应强、快生长等特点,目前该品种已成为浙江省水产养殖主导品种之一。2014年开始,洞头通过科技计划项目、专家技术服务、产学研合作对接等多种措施,先后安排财政科技经费60万元,用于鼓励支持南美白对虾及其养殖技术的引进、试验与推广。目前,洞头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方面已成功开发高位池、高密度精养等两项技术,至2016年总产值已突破1000万元,已逐渐成为洞头渔业养殖主导产业之一,有养殖意向的渔农民也越来越多。今年3月份,借助今年刚启动的“科技惠农专家行”创新工作载体,组织水产养殖代表赴浙江省水产养殖研究所龙湾永兴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产学研合作对接,现场解决养殖相关技术问题10个,达成合作意向3项。
二、研发“两菜”产业新技术,驱动传统养殖新发展。作为中国羊栖菜之乡、浙江紫菜之乡,“两菜”在洞头渔业水产养殖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带动洞头当地从业渔农民扶贫脱贫、增收致富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洞头通过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强镇)专项行动计划,发挥驻洞科研人才优势,不断强化科技攻关,全维度创新驱动提升“两菜”产业竞争力。近三年来,共针对“两菜”产业立项开展新品种选育、良种培育、全浮式养殖、精深加工技术研发等科技计划项目14项,支持财政科技经费372万元,向上争取经费560万元。在羊栖菜产业新技术方面,在洞头水产科学研究技术所“博士后工作站”推动下,今年洞头羊栖菜新品种选育取得了新突破,单产和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单产从1700多斤跃至3千斤以上,几乎翻了一番,收购价格也比去年提高了三分之二。在紫菜产业新技术方面,依托浙江省水产养殖研究所洞头基地技术力量,2016年立项实施的“坛紫菜冷藏网养殖试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通过低温冷冻技术,今后洞头紫菜养殖可实现多茬轮养和大规模保存,不仅可以有效避让养殖海区病害台风高发期,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对坛紫菜养殖产业健康发展更具有重大意义。
三、探索生态养殖新模式,拓宽渔业经济新空间。洞头撤县设区以来,坚定实施“海上花园”战略,并把生态立区、旅游兴区、海洋强区作为建设海上花园的战略选择。为此,洞头在拓宽渔业养殖空间方面,积极探索“白龙屿海洋牧场”、抗风浪深水网箱、离岸养殖技术研究、近海沿岸围网等可持续化的生态养殖新模式,不断优化渔业养殖格局,有效解决了海域开发不合理、养殖规模不大、养殖密度过高、饵料投放过度、水体富营养化、零星非法养殖等问题。目前,洞头“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项目是目前全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模式最新的海洋牧场渔业养殖项目,是国内唯一一个利用自然海域进行生态养殖的渔业养殖项目,养殖的大黄鱼已成为温州地区的一大优质品牌,截至目前,累计产值已达2300多万元。此外,借助抗风浪深水网箱大黄鱼离岸养殖技术进行养殖的“黄鱼岛”公司自2016年立项已来产值已达300多万元。
四、培育创新思维新渔民,发展小康致富带头人。近年来,洞头通过渔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精准实施和聚焦导向,创新设计“院企结对”政产学研合作载体,启动实施“科技惠农专家行”助渔创新工作载体,以科技优惠政策红利和科技精准助企服务积极培育有生态养殖、市场营销等创新思维的“新渔民”。近三年来,新成立、新加入的公司、合作社20家,带动就业1000余人。洞头还不断强化科技招商作用,积极吸引温州回归,以项目示范带动吸引在外洞头人士回乡发展,其中“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东一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黄鱼岛”公司注册资金达到1亿元,并已成功注册“中国黄鱼岛”商标,还于今年5月份在北京举行“中国黄鱼岛大黄鱼进京品鉴会”,让中国黄鱼岛大黄鱼成为了首都餐饮新宠儿。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作者:洞头县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