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重大科技专项“养猪废水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养殖高附加值螺旋藻、生产高端水产饲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通过验收
2018年4月16日,由浙江欣欣饲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社会发展项目“养猪废水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养殖高附加值螺旋藻、生产高端水产饲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氮磷污染是造成太湖蓝藻爆发的重要原因,因此环太湖流域需要严格控制氮磷的排放,特别是畜禽养殖等高氮磷废水的排放。而以养猪废水为代表的畜禽养殖废水不仅水量大,污染物浓度高,且普遍具有氮磷浓度高、碳氮比失调、用传统的工业化污水处理手段和生态方法治理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的特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既是浙江省“五水共治”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面源污染整治的关键内容之一。然而,养猪沼液作为污染废水的同时,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锌、镁等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氨基酸、糖类、吲哚乙酸、核糖等营养物质和维生素、生长激素等生长调控物质,这些物质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是很好的肥料和培养基。螺旋藻作为一种经济附加值很高的食品,可用作蛋白饲料粮,对提高牲畜的免疫力和促生长有显著辅助作用;螺旋藻光合效率高,生长繁殖快,产量高;近年来规模养殖较多,但常规的螺旋藻规模化养殖使用小苏打和氮磷营养盐作为培养基,生产成本较高,难以在饲料领域广泛使用。
本项目把养猪沼液无害化处理后培养钝顶螺旋藻,不仅实现沼液的脱氮除磷深度处理,创造了环境效益,并使沼液治理产生效益,调动养猪场治理沼液污染的积极性;还降低了螺旋藻的培养成本,利用螺旋藻开发出高附加值的蛋白饲料,有效填补我国蛋白饲料粮的缺口,产生了经济效益。建立养猪废水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可持续的处理新模式,既是畜牧业在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双重倒逼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强控磷减氮能力,提升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保障太湖流域饮用水安全的必然选择。
项目组围绕关键技术开展研发,突破了高耐污螺旋藻种的筛选、驯化与活性保持技术;研发出高效去除沼液中有机物、氨氮、色度等螺旋藻生长抑制因子的预处理技术与装置;开发建立了螺旋藻的室外跑道池规模化沼液养殖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制出1种螺旋藻甲鱼膨化饲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养猪废水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养殖高附加值螺旋藻、生产高端水产饲料的技术体系。并且,项目组积极探索对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纳入点源治理范围,在存栏量5000头的猪场建立了沼液预处理及养殖螺旋藻示范工程,出水指标满足相关要求;预处理后的沼液用于养殖螺旋藻,可从每吨沼液中回收氮94.5g和磷8g,产生螺旋藻干重1.5kg。建成1套螺旋藻甲鱼饲料的生产线,产品品质满足行业标准。研发产品螺旋藻甲鱼膨化饲料经用户使用,反映良好。项目执行期内,共发表科技论文10篇(SCI 6篇、中文核心4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培养青年技术人员7名。今后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如何稳定螺旋藻的产量并降低各环节的运行成本。
(来源:厅社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