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宁波:北仑芳野瓜果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智能化”打造“四季果园”

发布日期:2018-06-25 14:37 浏览次数:

    六月初夏,青绿蓬勃。行走在北仑芳野瓜果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的果园里,空气里透出的都是清新的泥土气息和瓜果香。去年下半年,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的汪晶晶接手父亲的瓜果事业,在这片田野上学习经验和技术,挥洒热情和汗水,书写着“90后”的乡村振兴故事。

    出生于1995年的汪晶晶,是标准的“农二代”。她的父亲汪贵章是我区农业科技的领军人物,曾当选2016年“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通过智能化监控与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查看大棚里火龙果的生长情况。

    “有了这套智能大棚控制系统,果园的50多个大棚都能通过手机、电脑管控。过去,一个大棚要两三名工人花两个多小时才能完成开关遮阳网、天窗等工作,现在一个工人花10分钟就够了。”16多的个头,稍显单薄的身材,但一说起果园里的事,小汪显得沉稳干练。

    谈到如何与瓜果结缘,她坦言,“这没什么,我爸种水果,我小的时候,遇到水果丰收,大人们都特别高兴,我也跟着开心,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不过,下决心当果农还是小汪高中毕业时。

    “后来我在浙江农林大学园林专业学了四年,每年放假就跟我爸在果园里干活,去年毕业后很自然地就回家,把种水果当成了职业。” 在父亲的指导下,小汪正在慢慢学习种植黑树莓、火龙果、水蜜桃、橘子等水果,她的近期目标是“把从云南引进的黑树莓培育得更好一些”。

    当被问及是否被家里定向培养成果农时,小汪笑了起来,“不完全是,不能说和家庭环境没有关系,但归根到底还是我自己选的,是出于喜爱。”

    “我爸常说,瓜果其实很简单,你对它好,它就会回报你。这种‘付出就会有收获’的生活让我很有成就感,况且收入也确实不低。”汪晶晶说。

    谈及当果农的收入,小汪显得挺自信。她算了这样一笔账:170多亩地年产水果约250吨,去年一年下来销售收入400万元左右。不过,因为要雇工人,比如长工一般雇七八个人,还有临时工,像收获期一般雇10多个人,每年人力成本约50万元,另外还有有机肥、防治病虫害的成本20万左右,以及新品种培育、大棚租金、农业机械等其他大项的投入。

    “七七八八扣下来,一年下来收入100万元左右。”小汪说,收入确实高于很多同龄人,但他们一天通常只需要工作8小时,每周能休息两天,每年还有节假日,而她平均一天需要工作12个小时。

    小汪讲述的劳动生活很有些“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意味。这阵子,每天6点开始下地劳作,除午休外,一直在果园忙到天黑,晚上7点半后还要打理微信公众号、联系客户,做一些营销推广工作,几乎没有整天休息的日子。如果出现台风、病虫害等紧急情况,则需要连夜作战。

    “土地最诚实。你不勤快,就挣不到钱。”小汪认真地说,她不得闲,也不让田地闲着。“开春翻地,播种,6月初收黑树莓,七八月有火龙果、葡萄、10月份收水蜜桃,还有橘子,到了冬季,就养地。”用她的话说,现在还只是“夏秋果园”,未来要打造“四季果园”。

    打造“四季果园”,汪晶晶认为,“要兼顾经验和科技”。

    在采摘基地记者看到,一排排两年生的黑树莓树整齐排列,十分规整。

    “黑树莓树排与排的间距为2米,每排相邻两棵树的间距为1米。”小汪介绍,如此设置间距来自与浙江万里学院农技专家的交流,也源于实践得出的经验。

    “两年里,父亲和我曾经尝试过各种不同的间距,之后发现这个间距最理想。”在小汪看来,虽然自己在学校学过现代种植技术,但很多种植方法和技巧主要还是源于长期实践,尤其是父辈们经验的传授。

    不过,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二代”,小汪并不满足于父辈的经验,而是在实践中推陈出新。与宁波大学合作采用海藻肥种植,完善智能化监控与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引进“红美人”橘子、“阳光玫瑰”葡萄等新品种,开办黑树莓采摘基地,最近,借助微信公众号,她还做起了微商。

    “和我爸比,种植技术方面,我还差得很远,正在努力追赶。目前我的优势在于信息收集和商务拓展。”小汪说得很实在,在有限得土地上实现效益最大化,往往需要果断抉择,除了长期实践,还要对消费市场的掌握和理解。

    眼下,小汪正在和一些直播平台接触,打算通过布设在果园大棚里的70多个摄像头,将瓜果开花、结果、成熟、包装、运输的全过程记录下来,直播给消费者看,“老百姓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全过程直播能让消费者更好了解我们的产品。”

    一切都在顺利推进着。继承了父辈们勤劳的特质,“农二代”汪晶晶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经营着这片“希望的田野”,收获着“看得见的芳香和幸福”。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作者:北仑区科技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