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桑树多元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发布日期:2020-12-30 09:18 浏览次数:
成果登记表
成果名称桑树多元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成果登记号DJ302002020Y0013知识产权国际先进
完成单位
序号单位名称通讯地址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市石桥路198号
2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杭州市凤起东路29号
3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陆王路
4金华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金华双溪西路151号
5湖州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湖州市和孚镇荻港村
6湖州柳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湖州南浔镇硬长桥村
完成人
序号姓名工作单位对成果的贡献
1沈国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持人,桑多元利用种质创新与技术应用
2潘美良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桑多元利用品种鉴定和技术示范推广
3陈琳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桑多元利用种质创新与技术应用
4魏佳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桑多元化利用的生理和分子基础及利用
5吴怀民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桑基鱼塘”保护和多元利用技术
6马焕艳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桑叶桑葚功能保健物质提取和应用
7卢红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桑叶桑葚食品技术和应用
8楼黎静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桑基鱼塘”保护和多元利用技术
9徐敏利湖州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荻港渔庄)桑叶桑葚食品技术应用和示范
10胡文君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桑叶桑葚功能保健物质提取和应用
11徐璐珊金华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果桑栽培模式与菌核病防治技术研究利用
12庞勇强湖州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荻港渔庄)桑叶桑葚功能保健物质提取和应用
13柳秦桥湖州柳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桑叶桑葚功能保健物质提取和应用
14陈文明金华市磐安县经济特产站果桑栽培模式与菌核病防治技术研究利用
15蒋陈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果桑栽培模式与菌核病防治技术研究利用
16倪春宵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果桑栽培模式与菌核病防治技术研究利用
17沈卫星桐乡市梧桐沈莉高农场桑多元利用食品加工和生产
成果公报内容(成果简介、创新突破点、同行认可、引用情况、应用情况等)
1、课题来源与背景 1.1课题来源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蚕桑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多元化利用与育种新技术研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新一代桑树品种农桑系列在工厂化桑蚕业中的应用推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植物含ABS信号膜的通用伴侣分子的鉴定和证明和桑树抗寒冷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伴侣分子的植物(长)脂肪酸定向调控研究、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浙江省湖州蚕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1.2背景 进入21世纪,浙江延续千年的“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产业迅速下滑,面临“消失”的可能。但浙江蚕桑文化底蕴深厚,作为药食同源的桑椹、桑叶资源丰富,成为大健康时代农旅采摘、桑下康养、健康食品、桑基塘鱼的新宠。“种桑养人,健康新品”的理念和桑树多元化利用的实践,实现了浙江蚕桑产业的转型,蚕桑产业整个“换了面孔”蓬勃发展。 2、研究目的与意义 浙江的桑种“湖桑”,桑叶产量高、营养丰富、抗性优,为我国蚕丝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湖桑”存在耐剪伐性能差、桑椹产量低等遗传特性,而引进的台湾、广东果桑品种又易受“倒春寒”和病害的侵害。本研究以桑树多元利用为目标,对桑树品种地域适应性的生物学机制、适于多元利用的种质创新、育种方法、新品种选育等进行科技攻关,筛选适合浙江地区种植的桑多元利用品种,研发配套栽培技术、收获方式和深加工工艺,对蚕桑产业转型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3、主要论点与论据 (1)充分利用浙江丰富的桑树种质资源,通过种质创新,引进和开发蚕桑多元利用专用品种(系)。 (2)有效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发掘桑树功能基因,创新育种方法,鉴定桑多元利用核心种质,培育蚕桑多元利用专用品种(系)。 (3)切实改变桑树的栽培技术、桑叶收获技术、桑椹桑叶利用技术,桑苗繁育技术,将省内大量留存的桑树资源转化为多元利用生产资料。 (4)融入大健康时代步伐,利用桑叶、桑椹、桑枝药食两用的优势,研发桑椹深加工、桑叶茶、桑基食品、桑枝食用菌、桑枝工业产品、健康产品等生产技术,延伸蚕桑产业链。 (5)紧跟乡村振兴步伐,利用蚕桑特有的生态作用、蚕丝文化、思旧乡愁情怀,将蚕桑产业与旅游采摘、蚕桑文化、桑基养鱼、桑鱼研学等二产三产融合,实现“多产”联动发展。 4、创见与创新 (1)提出了桑树多元利用的生物学基础,通过种质创新,育成8个桑树多元利用专用新品种。提出了桑种间桑树抗逆性和耐剪伐性差异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为桑树多元利用的引种和应对性栽培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种质支持,为桑多元化利用提供品种和技术保证。 (2)提出了供生产应用的浙江适生性果桑品种组合,及其栽培模式和菌核病防治技术。通过桑树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引进,多点区域鉴定筛选出浙江适生性果桑品种,研发了果桑露地和大棚2种配套栽培模式。分离和鉴定了桑菌核病的病原菌,明确了病传播途径和成灾因素,提出了配套防控技术。 (3)确立了蚕桑资源食品化利用的基础和多元利用技术工艺。“湖州桑基塘鱼”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明确了桑食品化利用的营养基础,释放了桑树多元利用的桑叶和桑果2类桑树品种,推广桑叶桑果食用化利用等5项专利技术、制定并颁布2个地方标准。开发了桑葚酒、桑食品、桑叶茶、桑基塘鱼等10个产品,实现了花青素等功能物质的产业化利用,“湖州桑基塘鱼”获批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4)创新基于科技优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围绕产业问题攻关“多产”融合模式,注入桑树多元利用关键技术,支撑“一产接二连三”的规模化蚕桑多元利用新兴产业。突破了三产融合中的主要技术瓶颈:第一产业注入了果桑、多次收获适于食用采摘的桑树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第二产业注入了桑椹干果、桑椹酒,桑叶茶和系列桑基食品的加工技术;第三产业形成了桑果旅游采摘、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桑鱼研学等三产模式。在湖州市南浔区建立基于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的桑多元化利用转化平台,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一、二、三产联动,加速“多产”融合与桑多元利用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向省内外辐射推广。 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通过果桑种质创新和浙江适生性果、叶两用桑品种鉴定,桑基鱼塘的深度开发利用,在全省累计推广和应用35.7万亩次,产值28.92亿元,新增产值10.99亿元,新增利润7.91亿元;其中推广以桑为主题的农旅“三产”,增加产值5.1亿元;近3年累计新增产值4.22亿元,新增利润3.01亿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和传承和成果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了技术支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6、历年获奖情况 该项目暂无参报任何奖项
评价(鉴定、验收)委员会名单
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职称
1鲁成西南大学蚕桑学正高
2闵庆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业文化遗产正高
3金佩华湖州师范学院蚕桑学正高
4吴海平浙江省蚕桑学会蚕桑学正高
5李龙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蚕桑学正高
6鲁兴萌浙江大学蚕桑学正高
7谈建中苏州大学蚕桑学正高
组织评价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评价(鉴定、验收)意见
2020年11月15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组织专家对“桑树多元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专家听取了项目汇报,审阅了有关资料,经质询与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1、提供的鉴定资料规范齐全,数据翔实可信,符合要求。 2、该项目针对浙江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对桑树种质资源、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功能性产品开发、生态循环模式、农耕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以“一果一叶一树”为核心的桑树多元化利用技术体系,对蚕桑产业转型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3、解析了桑树逆境应答分子和生理机制,发掘了mAKR2A等14个抗逆基因;成功建立了桑树菌核病病原菌离体培养技术,揭示了桑树菌核病侵染途径和发病规律;鉴定和评价了种质资源345份,育成了条桑1号、之葚1号等桑树多元化利用品种,并提出了配套的栽培技术和利用模式。 4、确立了桑资源功能因子、食品化利用的基础,开发了桑葚酒、桑食品、桑叶茶等产品,实现了花青素、1-DNJ等功能物质的产业化利用,“湖州桑基塘鱼”获批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5、该项目育成桑树多元利用新品种8个;获授权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开发桑树多元利用新技术5项;制定并颁布地方标准3项;发表核心论文69篇;出版专著2部。 6、该成果在全省累计推广和应用35.7万亩次,产值28.92亿元,新增产值10.99亿元,新增利润7.91亿元;其中近3年累计新增产值4.22亿元,新增利润3.01亿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技术支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在同类研究领域中居国际先进水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