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水稻白叶枯抗病种质创新及智能化育种关键技术与系统开发

发布日期:2021-07-20 15:26 浏览次数:
成果名称水稻白叶枯抗病种质创新及智能化育种关键技术与系统开发
成果登记号知识产权
完成单位
序号单位名称通讯地址
1浙江大学杭州西湖区余杭塘路688号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市德胜中路298号
完成人
序号姓名工作单位对成果的贡献
1杨勇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二代基因组测序的图位克隆技术鉴定抗白叶枯病新基因位点
2冯旭萍浙江大学稻白叶枯高通量表型获取技术和整合系统
3何勇浙江大学器官-植株-群体的高通量表型获取
成果公报内容(成果简介、创新突破点、同行认可、引用情况、应用情况等)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 侵染引起的一种细菌病害,一直是浙江省主要的水 稻病害之一,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浙江省呈现爆发式增长,造成的危害逐年加重。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且绿色环保的途径,而抗病新基因资源的挖掘及其抗病种质材料的创制是白叶枯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野生稻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丰富的有利变异类型,保留了诸多抗病基因资源。在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资助下,本项目创建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体细胞杂交等技术,创新水稻抗白叶枯病新种质;利用无人机遥感平台,高效智能筛选来源于疣粒野生稻的白叶枯病抗源;进而通过基于二代基因组测序的图位克隆技术分离鉴定其中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发现疣粒野生稻抗病性由多基因控制,揭示了疣粒野生稻及体细胞杂交后代接种病原后叶片导管细胞细胞壁增厚,抗病性与活性氧、激素信号转导及下游抗病转录调控相关的独特抗病机理,为抗病基因定位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利用多学科交叉技术实现细胞-器官-植株-群体的高通量表型获取,阐明抗病新基因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多尺度抗性机制;最后通过抗病优异等位基因挖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编辑来创制抗病育种材料,加速抗病新品种培育。本项目对于浙江省乃至全国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控及水稻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评价(鉴定、验收)委员会名单
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职称
1蒋德安浙江大学植物学正高
2张恒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正高
组织评价单位: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
评价(鉴定、验收)意见
圆满完成了项目的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同意结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