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聚焦创新“四要素”着力打造科技支撑共同富裕先行县
近年来,武义深入实施“科创兴县”战略,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培育、平台廊道建设、人才资源引育四大要素,优化创新生态,提高创新能力,助力下山脱贫,促进产业升级,着力打造山区26县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全国样板。2021年,武义县科技创新指数位列26县第1,其中创新环境指数进步水平居全省第1;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全社会软投入强度、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等居山区26县第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全省第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全省第4,跑出了创新助力山区共同富裕加速度。
(一)聚焦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富农。推动院县合作,建立院县联合创新中心,研发转化科技成果,为下山农民致富增收谋出路,解决后顾之忧。与省农科院等院所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研发推广的“莲鳖共养”、“小蚕共育”等技术获学习强国、中新社等主流平台报道,推动武义宣莲、“武阳春雨”有机茶、有机国药等富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提升,变“土疙瘩”为“金疙瘩”。如寿仙谷万亩国药基地项目就新增农业投资7000余万元,预计带动农户增收1800万元、村集体增收1000万元;通过培育推广“浙白1号”等三角珍珠蚌苗,武义珍珠蚌苗市场占有率从无到有,早蚌苗已占全国份额95%以上;建设武义-海宁“飞地”科创产业园,吸收全县8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入股,每年返利1200万元,实现消薄托底。这些标志性成果落地,支撑了下山脱贫与群众增收、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多赢,首开全国下山脱贫先河,引导5万山民搬出深山拔穷根,为全球扶贫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样本和中国经验。
(二)聚焦主体培育,推动创新强工。出台科技新政9条、制定《武义县科技信贷贴息细则》,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和科技金融结合的机制,围绕电动工具、含氟新型材料、大健康等优势产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上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投资超十亿科技领军企业招引等四个企业库,对高层次科技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建设,工业企业数智管理应用列入省试点。2021年,武义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均位列山区26县第1;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居山区26县第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8%。武义电工工具产业规模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3.5%,其中电锤产品和出口量均约占全国的70%。
(三)聚焦平台建设,夯实发展后劲。以一城一院一地为核心,融入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打造协同创新新格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武义科技城,设立孵化基金,招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完善产学研众筹众创机制,发挥孵化器加速器功能,支撑“万亩千亿”产业大平台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建设武义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以数字转型为重点为企业提供智能化诊断,以企业会客厅为载体建立企业、专家面对面沟通平台,以联合实验室为依托推动企业高校共建人才实践基地,赋能企业转型新路径。建设武义-杭州未来科技城“科创飞地”,实现创新活动在杭州、成果落地在武义、促进优质企业和资源双向流动,打造成区域协同中心,探索共赢发展新模式。 建设榕器共享智造平台,围绕共享制造、共享产能、共享设计,着力解决需求不聚焦、研发不落地、生产不集约等难点,实现科技成果商业化转换。
(四)聚焦人才引育,增强造血功能。出台武义人才新政“20”条,建立产业“借才育智”机制,打造“百博入企”、“周末科学家”服务品牌,唱响人才引育“交响曲”。成立高新技术企业联盟、电动工具协会,举办电动工具设计大赛、浙产名药大会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共建创新实践基地,着力挖掘一批有“战略眼观、创新思维、科技素养”的企业家。引进常驻合作专家和“周末科学家”,探索建立企业需求张榜、科技成果拍卖双向“揭榜挂帅”机制。率先引进工科类科技特派员,实现省级科技特派员乡镇全覆盖。武义共有挂职博士13人,派驻科个人技特派员21人,团队科技特派员2个,柔性引进“周末科学家”376位,先后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2个。
(来源:武义县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