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负责人就《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答记者问
发布主题 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访谈时间 2021年6月24日下午2时
嘉 宾 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孙旭东,党组成员、副厅长吴卿
访谈简介 2021年6月24日(周四)下午2:00,《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在省科技厅科技会堂举行。厅长高鹰忠作主发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孙旭东主持新闻发布会,厅领导孙旭东、吴卿分别回答记者有关提问。
人民网: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和蔓延以来,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十四五”期间,浙江如何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吴卿:谢谢您的提问。粮食安全关乎着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八个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围绕种子和耕地这两个关键的核心,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为粮食安全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
一是聚焦种源“卡脖子”问题,持续稳定实施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加大对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育种专项的资金投入力度,围绕水稻、旱粮和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稳定开展以种质资源挖掘与创制、新品种选育关键共性技术为重点生物育种前沿技术研究,到2025年,育成高效生态、进口替代、特色优势、优质功能的新品种250个以上,全省主要的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从源头上保障我省粮食生产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所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种子。
二是聚焦粮食生产全产业链,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健康土壤的培育、绿色生态智能化种养殖、绿色储粮及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每年要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要加强退化耕地障碍因子削减与地力提升,高稳产农田构建和保育技术的研究,扩大我省粮食生产面积,提升粮食生产条件,重点开展主要农产品、畜禽、水产、林特业等领域绿色生态的种养殖技术研发,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和新一代工厂化农业的应用示范。聚焦粮食产后的保质减损,加快绿色储粮及物流管理技术研发,加强食品加工、合成生物等未来食品科学的技术研究,拓展粮食结构和来源。到2025年,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分别达到5万元/人和1.3万元/亩。
三是聚焦科技惠民,加速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示范。继续深入实施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的“百品万亩”工程,也就是说每年要选择100个高产优质农业新品种开展示范和推广,年推广的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来推动优质的农业科技成果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每年省市县联动,向全省的乡镇派遣各类科技特派员一万人,把高产优质的农业新品种和良种、良法、良品、良机配套技术这些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十四五”期间转化推广的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达到5000项以上,更好的服务我省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浙江卫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十四五”时期,浙江将如何加快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吴卿: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强化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
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支持之江实验室打造成为国家实验室的核心支撑,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实验室等纳入国家实验室的体系。巩固和提升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浙江大学等争创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良渚、湖畔、甬江、瓯江等省实验室加快建设。到2025年建成高水平省实验室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达到60个,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00家。
二是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积极争取综合类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浙江布点,谋划创建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综合性或专业化的省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省级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整合提升。到2025年,争创领域类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2家,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10-15家。新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00家。
三是加快推进高水平高校院所建设。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支持省重点建设高校创建双一流大学,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支持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到2025年高水平大学数量要达到12所,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的学科行列。
四是大力引进培育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国内外优势科技创新主体来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到2025年,全省引进共建高端创新载体200个以上,建设新型研发机构500家。
五是加快完善重大科研设施布局。加快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加快推进智能计算、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超高灵敏的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打造大科学装置的集群。
浙江日报: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进行,美、日、德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强对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工业互联网、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十四五”期间,浙江将如何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硬核科技创新能力?
孙旭东: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事关国家发展全局,浙江在“十四五”期间将全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展现浙江作为担当,作出浙江贡献。主要围绕三个领域打好攻坚战。
第一个攻坚战就是要打好项目的攻坚战。我们要围绕“双尖双领”计划,按照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企业导向,瞄准13大科学问题和10大重大技术领域,梳理形成“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清单”“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清单”“国产替代清单”“成果转化清单”四张清单。通过“四张清单”机制,推进一批重大技术攻关,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取得100个引领未来、填补空白的重大成果。
第二个攻坚战就是要打好机制改革的攻坚战。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浙江路径。积极探索在科技项目立项、组织实施推进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推进重点领域的“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特别是要按照战略需求、规划需求、市场需求,梳理项目指南,分领域进行滚动“发榜”。全面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不设门槛,充分赋权,压实责任,限时攻关,以成果论英雄。
第三个攻坚战就是要打好产业链和创新链两链融合的攻坚战。一方面要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我们要围绕浙江的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和协同创新领域加快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我省在产业链方面的安全自主可控水平。另一方面,我们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特别是对重要产品、关键技术加大攻关力度,争取实现一批突破。同时,我们要积极地培育和推进一批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科技日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浙江新的光荣使命。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成为科技赋能品质生活的典范引领?
孙旭东:感谢这位记者提问,这个问题由我回答。科技创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起到核心支撑作用。在“十四五”时期,我们浙江科技创新的工作将对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起到支撑引领作用,特别是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科技创新赋能支撑民生发展,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方面发挥出支撑和引领作用。具体来讲主要是四个方面我们要着力推进。
第一,着力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特别是近期要争取科技部的支持,力争推进制定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部省联动的工作机制,按照改革高地的要求,坚持可推广可示范,高质量走前列,有突破有创新的标准,谋划实施一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浙江经验。
第二,以科技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要推进重大科研平台设施的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四大千亿工程,提升我省创新策源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塑造产业的竞争优势,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
第三,以科技支撑来赋能民生改善。要实施科技支撑数字政府、数字乡村、智慧城市、未来社区等建设的行动,打造重大场景的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科技型、智能化新生活的普及普惠。同时,要进一步加快提升生命健康体系科技支撑的作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开展科技支撑蓝天绿水净土和清废的行动,助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第四,以全域创新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发挥高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设区市国家高新区的全覆盖,工业强县省级高新区的全覆盖,同时要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群的建设,实现70%以上的设区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同时,积极探索加快发展地区创新引领发展的新模式,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改革,深入实施26县绿色发展专项,以科技创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
(资料来源:厅办公室、厅规划处、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省科技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