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宁市“三链联动”实现研发强度逆风上扬

发布日期:2023-02-03 17:19 浏览次数:

近日获悉,2022年,海宁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46.98亿元,总量居嘉兴第一,较上一年度增加6.66亿元,增长16.52%;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3.77%,较上一年度提高0.4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嘉兴第一。在嘉兴市2022年度县(市、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我市综合科技指标列五县两区首位。2022年,海宁市深入贯彻实施“创新发展年”行动,大力推进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突出科技项目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以“服务链”“资源链”“中介链”为抓手,紧盯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工作措施,研发强度实现逆风上扬。

一是优化服务模式,打造创新指导“服务链”。海宁市以“创新发展年”为契机,建立市领导“百加一”联挂企业制度,打造“市级部门管理队伍、科技镇长、科技协理员、科技特派员、技术经纪人”五级联动科技服务团,广泛走访企业,重点围绕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型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组织专场培训,做好政策解读,辅导企业充分用好政策红利。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创新建立企业走访库,相关责任人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及时将企业诉求、难题等信息录走访库,实现各业务条线信息资源共享。并抽调各业务科室骨干、青年党员干部与各专业平台的技术专家共同组建五大科技创新党员先锋队,分批分组一对一帮扶全市科技企业、科创平台和科研院所,全年共走访服务企业393次。2022年,共指导112家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640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认定1家。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成功认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6家企业成功认定省级企业研究院、15家企业成功认定省级高级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总认定数居嘉兴首位。

二是加强对上衔接,盘活信息对接“资源链”。抢抓国家、省市重大战略机遇,紧跟政策导向、资金投向、项目走向,立足本市实际,分析研究政策动向。建立向上对接常态化联络机制,创新建立科技工作对上沟通对接库,以周报形式对各业务科室的向上对接情况进行网格化管理。定期内部“赛马”,设立每周汇报、季度排名、年终考核三大“赛场”,以科室定期晾晒、分管领导监督把关、主要领导点评排名方式进行向上对接的比拼,建立业务工作联络通道,盘活科技政策、信息和项目资源,加速上级科技资源在我市“落地开花”。同时,全面开展科技服务大走访,将向上对接来的各级政策、项目及时送达企业,让政策的“含金量”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高质量”。2022年,全市兑现科技专项经费9551.7万元,通过走访、培训帮助企业用足用好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和高企所得税优惠政策,全市1208家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额54.63亿元,231家高企享受所得税优惠7.61亿元。正泰、长宇等6个项目获得省厅重点研发项目经费支持,立项数居嘉兴首位;海利得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荣获200万元中央引导资金支持,我市也是嘉兴市唯一连续两年获得涉企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的县市。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用好科技服务“中介链”。强化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搭建科技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之间的桥梁。“技转之家”数改试点获全省推广应用,建立完善技术经纪服务体系,以数字化赋能科技服务,打造科技“中介”智慧平台。系统已入驻海宁技术经纪机构15家,入驻技术经纪人121人,杭州、温州等各地市依托应用举办培训考试7场,涉及全省技术转移人才900余人,全年全市成交产学研合作项目58项,金额4391万元。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资源库在全省先行先试,扩容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资源库,全市可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70多台,总价值超1.5亿元,已有35台被175家企业和单位使用,使用频率超680次。依托经编、家纺、皮革时尚和泛半导体四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于全省范围内首创搭建重点CTO联盟,重点吸纳高新技术企业、人才企业等重点企业的CTO为成员对象,通过举办产业论坛、行业交流、线上活动等形式,实现行业内的咨询共享、人才共育、技术共研和发展共谋,全年举办联盟活动10场,成功促成校企项目合作13项。

(来源:海宁市科技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