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稻-小龙虾”高产轮作模式初探
成果名称 | 湖州市“稻-小龙虾”高产轮作模式初探 | |||
成果登记号 | DJ104002023Y0064 | 知识产权 | 国内先进 | |
完成单位 | ||||
序号 | 单位名称 | 通讯地址 | ||
1 | 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 湖州市吴兴区陆王路768号 | ||
2 | 湖州市南浔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湖州市南浔区南林中路999号 | ||
3 | 湖州南浔浔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大虹桥村 | ||
完成人 | ||||
序号 | 姓名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的贡献 | |
1 | 公翠萍 | 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 全面主持 | |
2 | 娄剑锋 | 湖州市南浔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水草栽培、养殖试验 | |
3 | 劳顺健 | 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 数据分析 | |
4 | 赵颖 | 湖州市南浔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试验指导 | |
5 | 曹泉方 | 湖州市南浔浔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示范点试验管理以及小龙虾、水稻最佳茬口时间研究 | |
6 | 胡大雁 | 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 病害防治实验数据收集 | |
7 | 沈乃峰 | 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 试验指导 | |
8 | 周志金 | 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 试验指导 | |
9 | 王曙 | 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 水质测定 | |
成果公报内容(成果简介、创新突破点、同行认可、引用情况、应用情况等) | ||||
研究背景: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近年来,由于粮价长期低位运行,劳动力和农用生产成本上涨,种粮效益持续走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也给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为提高种粮效益,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需要打破传统单一种粮模式。 随着湖州市绿色渔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因其具有稳粮增收、可推广面积大、带动示范性强等特点,被列入市政府《湖州市现代渔业绿色发展“2222”行动》(湖政发〔2017〕51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水稻种植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已成为政府部门当务之急的工作之一。2018年,市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湖州市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1年)》(湖政办发明电〔2018〕70号),鼓励稻田综合种养,明确要求根据资源禀赋合理布局,采用共作、轮作等方式,大力发展“稻-虾”“稻-鱼”“稻-鳖”“稻-蟹”等特色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我市从2018年始开展稻渔综合模式推广应用。目前,我市涌现出了“稻-小龙虾”、“稻-鳖”、“稻-乌鳢”等多种综合种养模式,其中“稻-小龙虾”轮作模式发展迅速、反响良好。“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是根据水稻、小龙虾互利共生的特点以及两个物种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合理配置时空,充分利用土地、水资源的一种生态种养结合的稻田复种模式,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光、热、水及生物资源,构建利稻利虾的复合生态、生产系统,可以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提质增效、粮渔双赢”,大大提高了农田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了农业资源合理利用,通过稻虾连作,产出无公害、高品质的水稻和小龙虾,获得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这对综合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减少农药化肥污染、发展环保循环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优质稻米龙虾品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和农民增收致富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全国各地的实践,证明了其可推广可复制,且效益明显。 截止2019年,全市已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2万亩,主要模式有“稻-虾”“稻-鱼”“稻-鳖”“稻-蟹”“稻-鳅”,其中稻-小龙虾综合种养面积6.8万亩,平均产量约80Kg,同样的轮作模式下,较全国平均水平低。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湖州的“稻-小龙虾”轮作模式的效益还有上升空间,尝试通过本项目实施,摸索出一整套适合我市的高产“稻-小龙虾”轮作模式,然后通过推广应用到全市,提升我市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整体水平,为稳粮增收作出贡献。 研究结论和技术创新点:1)确定适宜栽培的水草品种、时间、方式、密度及水草生长管理技术 适宜栽培的水草品种为伊乐藻,栽培时间在1月10日-25日,种植方式为扦插种植,将草茎切成10cm左右的小段,5~10株一束,像插秧一样,一束一束插入水田中。入泥深度3~5cm,株行距20cmx20cm。种苗用量20~25kg/亩,栽插初期水位宜浅,随水草生长逐步加深水位,并根据水草的生长情况,施用水草专用肥料。生长旺季,适时打捞多余水草,使水草覆盖面分别保持在田块的50%左右。 2)确定了小龙虾最适放养时间、规格和养殖密度 我市小龙虾最适放养时间在3月上旬至4月上旬一个月时间段,放养密度5500-6000尾/亩较为适宜时。 3)确定了小龙虾、水稻最佳茬口时间 小龙虾需在5月底至6月初完成捕捞,拷田半个月左右(一般)进行水稻插秧,南粳46种植时间在6月12-15日,浙禾香2号种植时间在6月15-22日,传统单种南粳46和浙禾香2号亩产520-550公斤,试验田块南粳46和浙禾香2号产量和面上单种水稻田块无显著差异,稻虾轮作田块,6月中下旬种植水稻是可行的。南粳46和浙禾香2号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较高,为湖州市稻-小龙虾轮作中较为适宜的种植品种。 4)建立“稻-小龙虾”高效共生模式示范基地1个,在南浔区辐射带动面积2.4万亩 项目组将湖州南浔浔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打造成示范基地。同时,该公司于2020年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并在南浔区辐射带动面积2.4万亩。 技术创新点:1)确定了最佳苗种放养规格、放养密度,并制定了企业标准《“稻-小龙虾”轮作技术规范》。 2)摸索出了小龙虾病害,特别是“五月瘟”的防控技术。一是苗种放养前一个月,每亩用25Kg的生石灰对虾沟泼洒消毒;二是苗种放养完一周后,用复合碘对全田块泼洒消毒;三是每半个月使用免疫增强剂黄芪多糖粉拌料投喂一次,提升小龙虾机体免疫能力;四是提前捕捞上市,逐步降低小龙虾养殖密度;五是根据虾的起捕规格选择不同网目大小的地笼网,不可将捕捞上来的小龙虾再放回田中,以免因频繁操作造成小龙虾受伤而引发病害暴发。 发表论文、制定标准:1)发表文章2篇。2)制定企业标准一个。 | ||||
评价(鉴定、验收)委员会名单 | ||||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专业领域 | 职称 |
1 | 关荣发 | 浙江工业大学 | 生物化工 | 正高 |
2 | 冯晓宇 | 杭州市水产产业协会秘书长 | 水产 | 正高 |
3 | 周胜军 | 浙江省农科院 | 种植 | 正高 |
4 | 朱丹华 | 浙江省农科院 | 农业 | 正高 |
5 | 王方明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财务管理 | 副高 |
组织评价单位:湖州市科学技术局 | ||||
评价(鉴定、验收)意见 | ||||
2022年11月29日,湖州市科学技术局组织专家对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承担的市级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重点)项目湖州市“稻-小龙虾”高产轮作模式初探(编号2020GZ14)进行了会议验收。验收组审阅了相关材料,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汇报,经质询、讨论,形成验收意见如下: 一、提供的验收资料齐全、规范,符合验收要求。 二、项目开展了稻田水草栽培技术、放养时间、规格、养殖密度虾、稻茬口衔接、投喂技术、水质调控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等研究。 三、通过项目实施示范点小龙虾平均亩产量163kg、亩均效益增加2429元,建立示范基地1个,种养面积1200亩,辐射面积2.4万亩。开展技术培训2期共225人次,接待考察人员800余人次。发表论文2篇。制定了技术操作规程1个。 四、项目预算总经费10.00万元,其中市财政科技补助经费10.00万元,经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决算,实际经费支出10.00万元,经费使用合理。 验收组认为,该项目已完成项目任务书规定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同意通过验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