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依靠科技 精选良种 对接市场 江湾冬瓜地里做出增收大文章

发布日期:2023-08-11 16:47 浏览次数:

“这批马上成熟的冬瓜不能再浇水施肥了,不然采收后不耐运输和保存,容易出现烂瓜。”8月8日上午,衢州市农林科学院(以下简称“市农科院”)蔬菜所副所长张婷来到何家乡江湾村,现场指导村民们种植冬瓜技术。她告诉记者,虽然江湾村是第一次种植新品种,但冬瓜长势不错,估计收益也不差。

张婷口中的“冬瓜新品种”有三种,一种叫“兴蔬粉地龙”,是大冬瓜,平均每个能长到25公斤,还有两种是白色的“晶石”小冬瓜以及绿色的“绿菇”小冬瓜,平均每个能长到2公斤。今年江湾村共种了大冬瓜60亩,小冬瓜3亩。江湾村党支部书记江建宗相告,从2020年开始,这片地一直种南瓜,由于缺乏技术,收获不理想,大家积极性都不高。今年4月,市农科院送科技下乡到江湾村时,得知这一情况,结合当地土壤、水源实际,建议种植冬瓜新品种。“这两种冬瓜耐旱、耐病虫、易管理,而且瓤少肉多,深受市场欢迎。”江建宗介绍,7月底已经收获了首批2500余公斤小冬瓜。

冬瓜虽然好种,但能否卖得快、收益好,才是村民们最关心的事。今年3月,在何家乡政府的牵线下,江湾村与我县、开化县的金佰汇超市签订了小冬瓜兜底收购协议,与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大冬瓜兜底收购协议。江建宗说,由于小冬瓜是新品种,为快速打开市场知名度,今年采取了低价快销的模式,待明年种植、产量都稳定了,树立了品牌,就可以慢慢提高价格。“我们做过市场调查,小冬瓜价格达到每公斤3元没问题,现在对我们来说是创业起步阶段,但前景很好。”江建宗心里有一笔长远的增收账。

两种冬瓜新品种重新激活了一块地,也再次盘活了村里的闲散劳动力资源。据了解,经过连续几年的土地综合整治,江湾村农户的土地大多流转给了村集体和种植大户,留守的村民基本上成了家门口的打工人。随着冬瓜种植的展开,江湾村开始招“冬瓜工”,管理这片冬瓜地,到目前为止已有300人参与种植,每人每天有100元的报酬。老党员胡功祥就是受益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在冬瓜地里干活,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自己很满足。

冬瓜种植成功,打开了江湾村发展特色农业的新思路。江建宗介绍,通过和第三方企业合作,已整合出了300亩空地,将谋划特色蔬菜基地,并借助该企业的销售渠道优势和市农科院的技术支持,探索集“产—供—销—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打造特色蔬菜产业共富村。

(来源:常山县科技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