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全人工养殖小黄鱼成活率提高约5%
在三门口海域,一个个黄色新型网箱整齐排列,小黄鱼在网箱内游得欢快……7月26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渔业研究专家来到象山三门口网箱养殖基地,对全人工养殖小黄鱼抗高温情况进行检测评估,帮助养殖户提高小黄鱼产量和质量。
当天,专家抽检了网箱内的30条小黄鱼,进行重量和成活率的检测。“最重的有200克,均重在150克左右,总体情况不错。”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张煜介绍,小黄鱼全人工养殖最难的是每年七八月份的高温季节,养殖水域的温度高于它的耐受温度,容易引起小黄鱼停止摄食、发生高温应激等问题,造成大量死亡,引起病害。
为此,高温来临前,专家指导养殖户对小黄鱼饲料进行调整,针对高温情况特别定制配合饲料,设计新的配方,改善蛋白比例,提升小黄鱼抗高温的应激能力,促进生长。“从检测来看,饲料调整后效果良好,成活率从去年的28%提高至35%左右。”张煜说。
小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与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带鱼并称为“四大海产”。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海洋过度捕捞,小黄鱼自然种群呈衰减态势,捕捞量逐年下降。
2014年5月,位于石浦港三门口海域的象山一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区网箱内,发现了5000余尾野生小黄鱼苗种。驯养、人工繁育、养殖……经过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和省科研团队多年的技术攻关,象山县终于实现了小黄鱼全人工养殖“从0到1”的突破。从小试到稳步扩繁再到网箱养殖,2021年开始,象山全人工养殖小黄鱼大批量游上市民餐桌。
“今年上市3万余尾,7月24日开卖,已经卖了将近2万尾,剩下的也已经被预定。”养殖户黄道根介绍,这批小黄鱼鱼苗从去年5月开始养殖,不同成长阶段需换用不同规格的网箱,控制好养殖密度,养殖一年左右就可以上市。“平均重量2两8左右,价格每公斤66元。”
象山县科技局农村与社会发展科科长介绍,小黄鱼适温性和适盐性广,耐低温性能优于大黄鱼,适宜养殖区域范围广,在浙江沿海均可网箱越冬养殖,且养殖周期短风险低,因此养殖推广潜力很大。目前,象山全人工小黄鱼养殖初具规模,成功养殖数量达到70余万尾,养殖示范点4个,很好地填补禁渔期海鲜市场空白,带动养殖户增收。
(来源:宁波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