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宁大服务时间最久的省级科技特派员:架起山乡与大学的桥梁

发布日期:2024-01-05 17:01 浏览次数:

“徐教授,希望您能够留下来,我们县需要您”12月18日,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副教授徐大伦接到温州市文成县科技局的电话,再一次希望他能够留下来,选择文成县作为科技特派员派驻地。

2010年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派驻文成县时,徐大伦没想到自己会坚持这么久。

油茶产业如何复兴?茶产业联合体怎么建?固定蜜源哪里找?徐大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要扎根中国大地、扎根基层、扎根科研一线”的嘱托,架起了山乡和大学的一座桥梁,坚持用脚步丈量山头,用思路拓宽出路,成了当地农民兄弟的致富贴心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正是这份感情让他始终难以割舍,这份价值让他乐此不疲,最终“炼成”了宁波大学服务时间最久的省级科技特派员。

重振浙南油库,引领健康食尚

茶油作为可以媲美橄榄油的健康食品,却因其匮乏的市场占有率而不被大家所熟知。油茶作为茶油的主要原料一直是浙江地区的重要油料农产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成县的东溪乡更是依靠油茶产业有着“浙南油库”的美誉。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油茶树的老化和当地劳动力的缺乏,油茶产业开始逐渐衰落。

徐大伦被派遣到文成县后,开始琢磨油茶品种的更新换代,帮助当地的油茶合作社进行品种改良,引进新的品种与种植技术。但是新种油茶,至少需要三四年才能收获,怎么才能在油茶种植期间产生经济效益?“怎样真正把钱装进农民的口袋里去,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特派员一个共识。”徐大伦决定开拓思路,带领当地农民在油茶种植田中间引种其他经济作物。他们尝试了食用百合、山稻、青钱柳。在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在徐大伦的努力下,文成县东溪乡首家油茶专业合作社成立,并通过了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认证。在东溪乡的七年里,徐大伦筛选引种油茶新品种8个,改造低产林700多亩,使油茶年增产值50万元以上;建设了油茶精品园示范基地近300亩,新建油茶种植基地600余亩,改变东溪油茶传统种植结构,加快油茶种植的规模化发展;创新油茶幼林时期套种山稻与百合的增产增收模式;实施了油茶幼林套种山稻200亩;套种食用百合总500亩。

随着油茶产业逐渐恢复,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致富,不必再远离家乡外出打工。“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我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徐大伦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当地农民也打成了一片。

聚焦康养一叶,助力茶韵平和

“科技特派员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技术,还帮我们解决了茶叶加工难题”,文成县溢针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永盛和文成县廿五坑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日界每次看到徐大伦到来,都会变得笑逐颜开。

平和乡茶园面积近5000亩,占文成县的1/4,拥有全县最大的茶叶基地——九龙山茶园,该茶园单体面积1280亩,享有“全国最美三十座茶园”“浙江省100个美丽茶园”称号,茶产业基础良好。然而,“好茶难采难加工,卖茶难销难出售”一直是困扰平和乡茶农们茶业生产的难题。

徐大伦派驻到平和乡工作以后,立刻开始了实地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徐大伦与乡政府多次协商拿出了“统分结合”“校地合作”“供销一体”这三条“计策”。“统分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将种茶散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合作方式,实现农户“一次参与、两次收益”。“校地合作”则是组织开展茶农上送、专家下请活动,培育茶产业“土专家”,让实验室的创新技术在平和乡的田间地头得以使用。“供销一体”则是要开辟专区建立茶青交易市场,开展线上助农直播带货、线下茶艺品茶、茶产品展销、文化展示等营销活动。此外,徐大伦还为当地茶企开了“优品种、提品质、强品牌”的九字药方,为打造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平和茶业提供了指导。在他的指导下,成立平和乡茶产业联合体后,茶农每亩增收了30%左右,二家茶叶专业合作社顺利通过了SC认证,为茶企提品质奠定了基础;而且建立了乌牛早和白茶种植示范基地各一个,使合作社茶叶年经济效益增加15%以上。“科技特派员徐大伦不仅带来了技术,而且为我们注入了新的理念,在他的建议下,我们成立了平和乡茶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了茶叶共富工坊,真正使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平和乡书记严成说。

跋山涉水找蜜源,科技助力甜蜜梦

“真正了解当地农民的需求,学会和政府打交道,对我们科技特派员都很重要,相比仰望星空,这里更需要脚踏实地。”

文成作为库区,当地政府限制了其畜牧业的养殖。而这里山高林密,正是养蜜蜂的好地方,徐大伦及其团队当即决定发展当地的中蜂产业。

在团队的努力下,当地的中蜂养殖从零散到集中,并成立了中蜂产业协会,不仅带动了文成县的经济发展,也为蜂民增收致富。通过科技特派的传经送宝,中蜂蜜的产量不断增加,随之带来的销售等压力,徐大伦充分发挥食品专业的特长,采用真空低温浓缩设备,确定相关加工工艺,解决了蜂蜜的长期贮藏的问题;同时研发了二款不同酒精度的蜂蜜酒,通过深加工,大大提升了蜂蜜的附加值,解决销售的瓶颈;蜂蜜酒的生产也带动了包装、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团队也因此在省科技十五周年被评为“蜂业明星团”。

作为一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学院,近年来围绕“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科技服务社会已在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蔚然成风:教授、博士主动进企业送服务,运营多个地方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开展科研项目近300项,授权专利150余件,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SCI收录650余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轻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奖项20余项。

(来源:宁波市科技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