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090/2024-00181 | 发布机构: | 省科技厅 |
发文日期: | 2024-10-1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63号提案的答复
浙科提〔2024〕328号
农工党省委会:
贵单位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做强做优科创走廊体系 加快构建全域创新格局》(第63号)提案收悉。提案分析了当前我省科创走廊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融入都市发展、整合创新平台、提升制度环境等4方面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对我省积极推进科创走廊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经认真研究,并商省委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市场监管局等省级单位以及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衢州、台州等设区市人民政府,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我省推进科创走廊建设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科创走廊是创新要素高度集聚、高端人才资源汇集、新兴产业创业密集、创新文化氛围浓厚、创新支撑作用明显的重点发展区块。近年来,我厅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科创走廊建设的决策部署,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地市人民政府,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以科创走廊引领和撬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省级科创走廊以占全省约1%的地域面积,聚集了约30%的省科技领军企业、40%的省技术创新中心、50%的“双一流”和省重点建设高校、70%的省实验室、9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100%的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已成为支撑我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创新策源地和国际重要产业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居全国第4位。
(一)科创走廊体系初步成型。一是强化政策供给。印发《浙江省科创走廊建设工作指引(试行)》,制定《G60科创走廊(浙江段)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十四五”规划》等7个规划,出台《浙江省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关于甬江科创区打造世界一流科创策源中心若干政策意见》《浙中科创走廊“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实施方案》等若干政策,形成了科创走廊“1+7+X”政策支撑体系。二是优化空间布局。结合杭州、宁波、温州和金义四大都市圈建设,立足区域发展定位、科创资源分布等,已在全省域布局建设杭州城西、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绍兴、台州湾等6条省级科创走廊以及G60(浙江段)跨市域科创走廊,着力打造“一廊引领、多廊联动、串点成链”的科创走廊体系。三是明确发展定位。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和十五大战略领域,各科创走廊根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明确自身发展定位、主攻方向、主导产业,形成走廊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省域创新格局。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聚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关键生物技术等领域,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聚焦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领域,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聚焦生命健康、智能装备领域,浙中科创走廊聚焦“芯”光电和现代中医药产业,绍兴科创走廊聚焦集成电路、现代纺织等特色优势领域,台州湾科创走廊聚焦医药健康、航空航天等特色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科创高地。
(二)科技创新资源加速汇聚。一是集聚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能级科创平台在科创走廊集聚裂变。6条省级科创走廊已集聚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34家,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全省重点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272家,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二是集聚高水平高等院校。深入实施“双一流196工程”、高校高质量发展工程、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科创走廊已集聚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西湖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一批重点高校,拥有教育部学科评估认定的A类学科5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3个。三是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坚持把科创走廊作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的重要载体,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杭甬A类高端外国人才互认,着力培养和集聚规模宏大的“高精尖”人才队伍。截至2023年底,全省科创走廊已集聚国内外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1300余人,省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94个、占全省近三分之一。
(三)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是重塑科技计划体系。以“双尖双领+X”计划为统领,面向科创走廊的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在内的各类创新主体广泛征集需求,凝练攻关榜单,迭代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已凝练形成首批省“尖兵”“领雁”科技计划项目榜单250余项。二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鼓励科创走廊的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集成项目、资金、基地、人才等创新要素,聚焦产业发展和战略需求,加强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赋能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省科创走廊R&D经费投入520.7亿元,承担省级以上重点研发项目1544项,取得了一批“硬核”科技成果。三是争取央地协同项目。支持和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中电海康依托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承担“类脑智能”央地协同项目作为国家首批试点。
(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是育强创新主体。深入实施《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2027年)》,加强科创走廊的科技企业培育。截至2023年底,全省科创走廊共有高新技术企业6815家、占全省16.1%,科技领军企业26家、占全省26%,科技小巨人企业66家、占全省27.7%。二是加强成果转化。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千万”专项行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推进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等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推动科创走廊建设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促进科技成果在科技走廊就近验证、就地转化。三是引领产业发展。支持全省科创走廊围绕“315”科技创新体系和“415”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新能源、医药健康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工业经济实现逆势增长。1-5月,全省科创走廊共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002.7亿元,同比增长5.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74.7亿元,同比增长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77.3%,高于全省10.4个百分点。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人工智能、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的柔性电子、温州环大罗山的中国眼谷眼健康、G60(浙江段)科创大走廊的越城第三代半导体和德清北斗地理信息等列入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五)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一是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成立浙江科创走廊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盟、杭州湾科创大走廊科技金融联盟和环杭州湾创新联盟,举办2023年浙江省科创走廊合作对接会,进一步加强省内科创走廊间的战略合作,推动跨域政策互通、信息畅通、技术联通、人才流通和资本融通,形成“一廊引领、多廊融通”的发展态势。二是加强科技金融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科创走廊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浙科贷”“人才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增量扩面。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成立规模100亿元的中信城西科创大走廊母基金、规模40亿元的浙江城西科创制造业母基金,组建1亿元规模的大走廊科创金融担保风险池,为廊内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三是打造科技活动品牌。全省科创走廊陆续举办了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中国-中东欧洲国家青年科技人才论坛、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国际量子光子大会、“大走廊杯”中国·杭州博士后科创精英赛等系列活动,科创走廊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和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充分吸纳提案提出的意见建议,坚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加强全省科创走廊联动发展,做强做优科创走廊体系,加快破解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持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在长三角、全国的科技战略地位和产业发展显示度。
(一)坚持统筹推进,塑造创新策源优势。加强科创走廊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科技强省建设政策文件,强化以科创走廊为重点的区域创新体系整体布局,深化科创走廊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规划建设杭州湾科技创新带,支持以杭甬为“双核”,以科创走廊为纽带,加强与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协同联动,争创杭甬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升浙江在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地位,成为支撑长三角区域创新的重要支点。加快推进湖州南太湖、衢州四省边际等省级科创走廊创建。充分发挥省委科技委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围绕科创走廊发展定位、主攻方向和主导产业,完善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全省重点实验室梯次布局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平台和载体,支持和推进原子级制造、太阳能高效转化利用等大科学装置预研谋划,实施高等院校“双一流196工程”、登峰学科建设工程,争取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落户科创走廊。
(二)坚持创新赋能,释放产业发展动能。深化重大任务牵引的总体部制、“大兵团作战”攻关模式,探索首席科学家制度,鼓励和支持科创走廊的科技领军企业等优势力量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在科创走廊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完善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质量,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支持科创走廊加快发展车联网、能源互联网等一批新基建,开发智能制造、新型消费等领域新场景,打造数字场景创新应用高地。推动科创走廊加快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发展,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率先实现产业数字化“三个全覆盖”。支持科创走廊聚焦产业和功能定位,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数字经济产业园和数字楼宇等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做大做强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雄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完善“投、贷、保”联动支持机制,鼓励银行机构创新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轻资产质押贷款产品,强化私募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服务,不断加强金融要素保障。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支持科创走廊建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
(三)坚持协同联动,拓宽融通发展路径。加强科创走廊与都市圈建设一体推进,唱好杭甬“双城记”,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科创走廊区域创新能级,提升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能力。建立健全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科创走廊间深化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持续推进大仪共享、人才互认、成果共用等改革。推动科创走廊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鼓励和支持科创走廊的科技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跨域牵头(或参与)长三角联合实验室和创新联合体组建。加强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兄弟省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协同联动和全方位科技合作。支持廊内高校跨学科团队合作和集智创新,联合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国际大科学计划。鼓励各地在科创走廊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打造“智能走廊”“制造走廊”,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通发展。推动科创走廊向山区海岛县延伸,以科创走廊为桥梁向山区海岛县导入更多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充分发挥山区海岛县产业承载作用。
(四)坚持“筑巢引凤”,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深入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强化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引进与培养。支持科创走廊以高水平大学和高能级科创平台为载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探索平台共建、人才共引、项目共研、成果共认机制,推动“教科人”实质贯通。支持科创走廊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科创飞地和人才飞地,推动走廊间人才信息联通、人才评价与职称互认。按照“成熟一家、授权一家”原则,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稳步推进科研单位自主评聘改革。加快完善海内外引才网络,迭代创新海外招才引智模式,推动科创走廊建设人才驿站、联合实验室等引才育才枢纽,加快集聚一批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支持科创走廊办好世界科技青年论坛、国际创新论坛、青年科技人才论坛、博士后科创精英赛等系列活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衷心感谢贵单位对我省科创走廊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恳请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推动我省科创走廊建设向纵深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持续优化提升。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三个再”“五个更”目标要求,以超常规举措推进科创走廊高质量建设,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为破解新的“成长烦恼”,实现再突破、再提升、再上新台阶注入强劲科创动能。
联系人:蔡建军,联系电话:0571-87055403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环城西路33号浙江科技大楼法规处,邮编:310006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24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