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用后转”跨省落地 校企千里来“牵手”

发布日期:2024-07-12 11:08 浏览次数:

这是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机制的一次跨省实践。

近期,四川乐山泓青农业有限公司和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共同合作开展的“乐创7979玉米新品种”小试项目,获得了“先用后转履约保证保险”产品的“保驾护航”。

这是“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模式在乐山当地推广应用的一大关键进展,标志着浙江首创的创新机制成功“对外输出”并实现扎实落地。

这并非孤例。萌芽并成形于之江大地的“先用后转”,不仅在全国多地“落地见效”,还进一步促进技术要素跨省流动,让创新链与产业链跨越千里“相逢相知”。

互信为基促合作

绵阳量大技术创新服务有限公司最近正忙于开展磁性材料的小试实验。企业自去年11月以“先用后转”形式获得中国计量大学价值约10万元的高性能Pr基磁体相关专利成果免费使用权后,双方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

  “零成本的免费试用化解了我们直接承接科研成果的风险和成本,也是一个进一步了解成果持有人及团队的机会。”谈及这次跨省产学研合作,绵阳量大技术创新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俞能君表示,这次尝试让他看到了企业和浙江高校更多的合作可能。

  创新资源短缺、技术转化能力有限、市场主体规模较小、科技成果匹配度偏低等,是绵阳等不少中部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中面临的难题,“先用后转”模式不仅促进当地校企的“牵手”,也为当地企业将外部科技优势与自身特色资源充分结合提供了一个契机。

  “‘先用后转’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最重要的是互信。”中国计量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的泮敏翔说,这次合作让团队借助企业这个“触角”掌握当前市场需求,有助于后期优化技术细节。

  泮敏翔口中的互信机制,浙江已酝酿了近3年。

  2021年,浙江瞄准山区26县和中小企业,以“先用后转”形式推动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实施高效转化,金华武义、丽水龙泉等作为试点地区,校企合作蓬勃发展。

  在试点基础上,浙江积极“查漏补缺”,为“先用后转”打“补丁”——发布《科技成果公开交易规范》,对“先用后转”交易流程予以规范;开发专项保险产品保障各方权益,以保险“增量”为研发风险“减量”;出台《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先用后转”机制法定化,为成果转化提供法律保障。

  一系列保障措施下,科研人员“安心试”、中小微企业“敢于试”的氛围逐步形成。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共有5500多项科技成果以“先用后转”方式转化,累计免费试用1355次。

  当前,这一创新机制在北京、海南、内蒙古、青海、陕西等多地复制推广,“有需求的企业”和“有技术的高校”不再“隔岸相望”,“相望相知”合作产硕果的故事在各地不断上演。

机制创新“未完待续”

  当前,“先用后转”即将迈入“诞生”的第四个年头,如何持续迭代升级、写好成果转化的后半篇文章?

  以“先用后转”推动科技成果“应拍尽拍”是其中一招。今年1月,浙江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意见》,不仅强调科技成果的“应登尽登”,也对由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设定了转化期限——取得知识产权之日起满2年且无正当理由未实施转化的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纳入“先用后转”实施清单,通过“浙江拍”公开挂牌等方式依法强制推动转化。

  在市场导向的成果转化模式已逐渐“成形”的前提下,“先用后转”还将应用于更多的场景。如在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淘宝端)也将配套建立“先用后转”模式,为成果交易双方提供“观察试错期”,成果承接方在免费试用中若觉得创新成果、对接服务等与自身需求不匹配,则可“中止交易”,减少价值错配和技术交易风险,从而让市场之手真正促成科技成果“精准落地”。

  此外,据省科技厅成果处负责人透露,除了聚焦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接下来“先用后转”还将进一步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如果说现阶段的‘先用后转’着重于解决成果的‘供需问题’,那之后我们将把成果背后的团队服务和技术咨询、技术开发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系列配套支撑也纳入‘先用后转’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来主导、主体有活力、制度去保障’的全链条拼图。”

(来源:创新浙江)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