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索引号: 002482090/2025-00044 发布机构: 省科技厅
发文日期: 2025-03-2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3-28 16:34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全省科技系统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对标落实“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重要要求,在省委科技委领导统筹下,抓实“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4,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2%。

(一)科技领导体制得到新加强。省委科技委设立运行,出台科技委工作规则等制度文件,初步形成“统筹+协同”的科技领导管理体制。召开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制定实施方案和“1个计划、4个任务书、2张改革清单”等政策举措。按照贯通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科技委员会、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能要求,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出台以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贯通和促进人才交流共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等政策,深化2批27个改革试点并编制首批典型案例。

(二)国家项目争取实现新突破。“两重”项目超额完成“保8争10”目标(争取项目5个、占全国的18%、居全国第1,获补助资金1.82亿元、占全国的20%、居全国第2),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经费18.5亿元、创历史新高。

(三)科创平台质效获得新提升。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8家、累计38家。完善以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创平台评价、奖励、支持、淘汰机制,制定实施高能级科创平台评估评价管理办法,优化重组2批全省重点实验室280家。

(四)关键技术攻关涌现新成果。强化有组织科研、大兵团作战,重塑形成省四类科技计划,实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0项,30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省属高校获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五)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增添新动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100家,新建省级创新联合体12家。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成果转化应用体系,首创的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做法被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0%、8.3%。

(六)科技人才引育取得新进展。“国字号”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揭牌运行。重塑人才计划体系,实行直接认定、自主评审、专家举荐、揭榜挂帅等多元化遴选方式。完成479名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8个科技特派团选派工作。

(七)开放创新生态展现新气象。我国牵头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在浙江实质性启动实施,新增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家、累计5家,数量全国第3。举办“浙江-法国高新产业创新合作对接会”等活动,“组团式”科技援疆做法在全国会议上作典型介绍。组建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签订长三角加强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完善“投、贷、保”一体联动机制,完成110亿元科创母基金组建。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是完善省委科技领导体制的深化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攻坚之年。全省科技系统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注入强劲科技创新动能。重点做好“1231”工作:

“1”是紧紧锚定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战略目标。按照“锚定五年、谋准三年、扎实干好每一年”要求,强化部门协同、省地联动,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落细落实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及2025年工作计划,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025年工作任务书,迭代市县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体系和“科技创新鼎”评选机制,推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是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

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大文章。围绕加强人才有序流动、深化“双一流196”工程、推动重大科创平台提能升级“三件大事”,落实落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2025年改革清单和任务举措进度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实质性贯通取得较大突破。一是打通人才有序流动通道。联合省委人才办优化人才引育体系,取消各类人才计划对社保、户籍等方面限制,建好“国字号”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指导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高能级科创平台制订人才流动共享具体实施办法,开展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流动共享试点,着力破解人才有序流动等瓶颈制约,真正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院所、平台都能使用”。二是强化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联合省教育厅深入实施“双一流196”工程和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相匹配的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机制,加快实施高校科技创新攻关行动。三是促进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按照“该不该、行不行、好不好”要求,统筹推进“建、管、用”,深入实施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质增效“四大计划”和“四个全覆盖”(即实施科创平台“伙伴计划”,推进科创平台与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全覆盖;实施科技金融赋能计划,推进金融投资机构派驻投资经理全覆盖;实施科创产创融合计划,推进企业和社会经费占科研投入比例50%以上全覆盖;实施成果转化加速计划,推进有组织科研成果转化全覆盖),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创建国家实验室基地,完成“双十”平台动态调整,实施科创平台基地“白名单”制度。

做深做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文章。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个方面,落实落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5年改革清单,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一是抓牢企业主体这个融合的关键。完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提高企业参与科技活动全链条的主导度,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让企业真正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2025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新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与重大科技专项联动实施的创新联合体15个,企业牵头和参与的重大科技项目占比不低于80%。二是夯实科技供给这个融合的基础。建立“抓两头、盯中间”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完善新质生产力牵引、企业主体的项目组织实施机制,联动实施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重大科技专项和黄酒、木雕、青瓷等历史经典产业科技赋能专项,组织实施企业全面参与的“双尖双领+X”重大科技项目400项以上,取得100项“1到10”“10到100”的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三是畅通成果转化这个融合的路径。完善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立健全“成果池”“安心池”“政策池”“资金池”“风险池”联动机制,支持“先用后转”成果1万项以上,扩大省科创母基金规模至130亿元以上,促进成果转化由“物的价值”向“人的活力”转变。

“3”是抓紧抓实政策、项目、开放“三大要素”。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政策。按照“应争尽争、能多则多”要求,主动对接争取国家各类科技政策,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科技领域“两重”项目资金占全国份额做到“保8争10”。二是超前布局科技基础设施。协同推进大模型、数据、算力基础性工程,加快大科学装置建设,实施科创强基项目180项以上、年度投资500亿元以上。三是持续优化开放创新生态。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完善长三角科学技术共研、科创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享等机制,深化“组团式”科技援疆试点,新建国际科技合作载体20家以上。统筹推进科技监督评价工作,深化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营造优越的创新生态。

最后一个“1”是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保障。健全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推进机制,充分发挥领导统筹作用,强化议事、工作、政策等联动,统筹研究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和资源要素安排。一是完善集体决策议事机制。落实好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会议、省委科技委专题会议、省委科技办工作例会等会议制度,集体研究讨论重大问题。二是完善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做实省委科技办日常协调职能,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改革。建立教育科技人才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联动出台科技创新政策,统筹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和专题科技规划、行业领域科技规划、地方科技规划。三是完善任务推进落实机制。建立创新浙江建设闭环落实和督导推进机制,统筹开展调研服务工作,健全“月调度、季分析、年考评”等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凝聚工作合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