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浙江》刊登佟桂莉署名文章:为共富先行探路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近日,《今日浙江》杂志刊发浙江省科技厅党组书记佟桂莉署名文章《为共富先行探路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全文如下:
为共富先行探路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浙江省科技厅党组书记 佟桂莉
全省“新春第一会”发出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动员令,并把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七大重点任务的首位。全省科技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全省“新春第一会”精神,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紧扣省委“132”部署要求,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姿态和标准,落实好创新浙江建设各项任务,念好“统、融、改”三字经,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紧紧锚定一个战略目标
紧紧锚定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战略目标,按照“锚定五年、谋准三年、扎实干好每一年”要求,强化部门协同、省地联动,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落细落实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及2025年工作计划,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025年工作任务书,迭代市县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体系和“科技创新鼎”评选机制,推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
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大文章。围绕加强人才有序流动、深化“双一流196”工程、推动重大科创平台提能升级“三件大事”,落实落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2025年改革清单和任务举措进度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实质性贯通取得较大突破。
打通人才有序流动通道。联合省委人才办优化人才引育体系,取消各类人才计划对社保、户籍等方面限制,建好“国字号”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指导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高能级科创平台制定人才流动共享具体实施办法,全面启动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流动共享试点,着力破解人才有序流动等瓶颈制约,真正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院所、平台都能使用”。
强化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联合省教育厅深入实施“双一流196”工程和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相匹配的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机制。加快实施高校科技创新攻关行动,力争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获得2项以上国家科技奖。
促进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按照“该不该、行不行、好不好”要求,统筹推进“建、管、用”,深入实施高能级科创平台“伙伴计划”,推进科创平台与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全覆盖;实施科技金融赋能计划,推进金融投资机构派驻科创平台投资经理全覆盖;实施科创产创融合计划,推进企业和社会经费占科创平台科研投入比例50%以上全覆盖;实施成果转化加速计划,推进科创平台有组织科研成果转化全覆盖。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创建国家实验室基地,完成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动态调整,实施科创平台基地“白名单”制度。
做深做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文章。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个方面,落实落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5年改革清单,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抓牢企业主体这个融合的关键。完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施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提高企业参与科技活动全链条的主导度,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让企业真正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2025年入库培育科技领军企业5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新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与重大科技专项联动实施的创新联合体15个,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重大科技项目占比不低于80%。
夯实科技供给这个融合的基础。建立“抓两头、盯中间”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完善新质生产力牵引、企业主体的项目组织实施机制,迭代建设省科管平台,加强国家项目申报统筹,联动实施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重大科技专项和黄酒、木雕、青瓷等历史经典产业科技赋能专项,组织实施企业全面参与的“双尖双领+X”重大科技项目400项以上,取得100项“1到10”“10到100”的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畅通成果转化这个融合的路径。完善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立健全“成果池”“安心池”“政策池”“资金池”“风险池”联动机制,支持“先用后转”成果1万项以上,扩大省科创母基金规模至130亿元以上,促进成果转化由“物的价值”向“人的活力”转变。
抓紧抓实三大要素
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政策。按照“应争尽争、能多则多”要求,主动对接争取国家各类科技政策,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施好国家首批试点项目和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生命健康国家重大专项,科技领域“两重”项目资金占全国份额做到“保8争10”。
超前布局科技基础设施。协同推进大模型、数据、算力基础性工程,加快大科学装置建设,实施科创强基项目180项以上、年度投资500亿元以上。
持续优化开放创新生态。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完善长三角科学技术共研、科创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享等机制,深化“组团式”科技援疆试点,新建国际科技合作载体20家以上。统筹推进科技监督评价工作,深化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营造优越的创新生态。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健全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统筹作用,强化议事、工作、政策等联动,统筹研究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和资源要素安排。
完善集体决策议事机制。落实好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会议、省委科技委专题会议、省委科技办工作例会等会议制度,集体研究讨论重大问题。
完善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做实省委科技办日常协调职能,推进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改革。建立教育科技人才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联动出台科技创新政策,统筹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和专题、行业领域、地方科技规划。
完善任务推进落实机制。建立创新浙江建设闭环落实和督导推进机制,统筹开展调研服务工作,健全“月调度、季分析、年考评”等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凝聚工作合力。
(来源:《今日浙江》2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