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与有效——解码“杭州六小龙”背后的科创生态》新书首发!周国辉解码浙江科创密码
4月24日,以“中流奋楫——扬帆击水三千里”为主题的第九届万物生长大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在当晚举行的颁奖晚会上,由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周国辉撰写的《有为与有效——解码“杭州六小龙”背后的科创生态》新书首发式同步举行。
作为浙江科技创新生态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观察者,周国辉以“杭州六小龙”现象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从资源小省迈向科技强省的创新实践,解读“政府有为不越位、市场有效不缺位、人才有根不断代、文化有魂不自满”的浙江密码。
《有为与有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全书正文设置“‘八八战略’指引下,资源小省迈向科技强省”“创新主体——浙商精神与‘新四军’的破局密码”“政府作为——当好服务市场‘店小二’”“生态构建——从实验室到独角兽的全链条护航”“未来战场——新质生产力与全球话语权”等六大章节,层层解码浙江经验。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网、科技日报等央媒在第一时间都对此书的出版作了报道。闻讯而来的《财经》杂志、《浙商》杂志、潮新闻、杭州网等媒体,以及清华大学探臻科技评论社,分别对周国辉进行了专访。
“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后,“为什么是杭州?”成为各界热议话题。书中指出,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浙江二十余年坚持“八八战略”的必然结果。从科教兴省、数字浙江的部署,到历任主政者的接续深耕,浙江以“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长期主义战略定力,构建了多元、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周国辉强调:“创新可能不是被计划的,但一定是被哺育、引导和催生的。”二十多年前浙江提出的“八八战略”和科教兴省、数字浙江部署,在以后历任主要领导任上得到坚持、践行和发展,长期主义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政策发挥了重大引领作用。
十余年前,浙江便积极支持年轻人创业、大学生创业和互联网创新,逐步形成以高校系(浙大为主体)、阿里系(阿里IPO后创业者)、浙商系(创二代新生代)、海归系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新四军”。“杭州六小龙”正是这一庞大矩阵的代表。与此同时,浙江通过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肥沃土壤。
浙江政府角色的转型是科创生态的核心驱动力。从二十年前的“机关效能革命”到“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以“店小二”姿态践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在数十年的工作经历中,周国辉亲历并见证了浙江如何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突破传统创新发展困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科创生态。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成为浙江特色小镇的独特风景,国有与民间创投资本则化身“创新天使”,为初创企业提供“陪跑”支持。周国辉在书中归纳了一个生态公式:成功=政府(阳光)×市场(土壤)×人才(种子)×文化(气候)。政府规划的“阳光”、市场培育的“土壤”、人才汇聚的“种子”、创业文化的“气候”,共同构成滋养创新的“热带雨林”。这道公式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生态哲学。
除了解读“杭州六小龙”,书中案例也涵盖吉利、正泰、娃哈哈、传化等制造业领军企业的实践经验,以及部分新兴行业标杆。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和权威数据的严密支撑,展现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共振下,浙江模式如何促进各产业协同发展,助推区域创新生态的形成与持续进化。
如今,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人工智能正接近技术和产业的爆发期,你追我赶、日新月异、不断超越或许是种必然。如何面对“未来已来”?
“创新没有奇迹,只有生态。创新生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周国辉看来,“杭州六小龙”和其他科技企业的实践都证明,深耕产业,需要“十年磨一剑”。在坚持正确的科技和产业方向和路径的前提下,专注和长期主义会是企业成功的两大法宝,也是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所在。
周国辉坦言:“中信出版集团春节后联系我,希望担纲此书的创作。我犹豫和纠结了好多天,最后决定承接这件可能是自不量力或者叫难而正确的事情。因为,作为一个亲历者,我很幸运,有责任记录伟大时代;作为一个见证者,我很感恩,应当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也应当理性,要尽可能客观地叙说我的所见所闻,哪怕是一孔之见。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我不惜把自己十年来的现实见闻和阶段性的粗浅思考与读者分享。但是,现实太过丰富,这本书的解码不是结论,也没有资格下结论,只是一种个性化解读。希望以此引发关注和讨论,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以更大的创新自信、创新自觉,通过改革开放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迎接未来已来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和挑战,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先行示范的经验。”
(来源:浙江省科普联合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