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图谱 亮点纷呈 见证浙里科创前沿脉动
2025年浙江省“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技成果展现场精彩不断,设置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区、“智创未来·全民探科”展区、IU22浙江省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展区,35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涵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多领域,全景展现浙江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之江实验室最新研发的“之江智加”系列星载智能计算机。“通过高速激光通信设备,把卫星中的智能计算单元连起来,能够为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科学卫星以及通信卫星提供高性能的运算。通俗一点讲,我们把‘小机房’搬到了太空。”之江实验室天基中心高级研究专员吕明杰说。该系列计算机能够在复杂和恶劣的太空环境中,处理、压缩、判断和识别海量图像数据,为各类航天器提供更高效的在轨计算,可服务自然灾害监测、环境生态监测、城镇化发展等诸多场景,作为计算卫星的“最强大脑”,把卫星算力从T级提升到P级,实现了10—100倍的跃变。 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区,设置了科创成果和生态服务展区,现场的“浙里好成果”路演、企业创新需求发布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宣介会等活动精彩纷呈,构建起“展示+对接+服务”一体化平台。科研人员通过多样化渠道向各界人士推介项目的创新性与应用前景;企业围绕自身需求,寻求科研力量的支持;政策宣介会则为各方提供了解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窗口,助力创新主体准确把握政策机遇。 参观者驻足于“浙里好成果”的路演区,浙江海洋大学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牧养一体化”大黄鱼声波牧场系列成果正在推介,已实地应用的“智慧无人渔场”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活动现场的直播间内,成果完成人化身专业“主播”与广大网友“面对面”连线,形象生动地介绍多项科创成果,科技感、未来感拉满。这种“线下路演深度对接+线上直播破圈辐射”的双向赋能,让科技成果变得鲜活可感,通过“科普破壁、路演搭桥、产研共舞”的路径,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健全市场导向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机器狗来回穿梭于“智创未来·全民探科”展区内,引得孩子们连连叫好。在浙江省发明协会、浙江省创造学研究会的展位上,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兰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带来了使用编程技术控制智能家居等科技小成果,杭州市蒋筑英学校的“小科学家”们带来了3D虚拟成像、DIY放映机等作品。吸引中小学前来参展、逛展,是此次展会的一大亮点,科学精神的种子突破知识的土层,向着理性与创新的天空舒展,少年们指尖流淌的代码,或许将成为开启下一代科技创新的密钥。 研发与应用,惊喜与新奇,科技与创新的盛宴,浙里科创新质动能澎湃。 “你好!我是‘鸵鸵’!”“赛博鸵鸟”欢快地摆动着头颈和身躯,用清脆的电子音向来往观众热情打招呼。这款双足仿生鸵鸟机器人,可以像鸵鸟一样灵活完成各种动作,具备多模态仿生交互特性。据科技企业行思无界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毛励珩介绍,该公司自主设计和研发的鸵鸟机器人“鸵鸵”和六足机器人“Mini-Hex”是具身机器人赛道的创新性物种,曾在世界机器人大会、杭州数贸会等国家级展会亮相,并获得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赛冠军,未来将在商业、文旅、教育等场景中应用。 采摘水果智能机器人如何更高质量地进行劳作?来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智能采摘机器人给出了答案。 “我们采用抓加剪的结构,能更准确、轻柔地完成草莓采收,确保草莓不受损伤。”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孔德栋介绍说,目前,与市面上的智能采摘机器人普遍只有抓取或切割等单一模式相比,此款智能采摘机器人在机械手上组合了剪刀结构。以容易产生果损的草莓为例,机器人通过视觉相机定位草莓,驱动剪刀剪断枝茎、仿人型机械手抓住固定果实进行采摘,草莓果实识别率超过95%,抓取成功率在90%以上,果实的损伤率也降低到了10%以内。 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此次亮相的差异化机器人产品,逐渐突破了传统应用边界,将成为助推生活方式变革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SciLuck科普长桌展位,西湖大学流体智能与信息化实验室研制的创新仿生骨骼结构多关节机器鱼引发关注。西湖大学科研助理高建生介绍,传统多关节机器鱼因为使用舵机等刚性驱动器,无法很好地还原鱼类的流线型身体结构。该机器鱼以鳗类和蛇类的骨骼结构为灵感,使用稀土强磁铁和3D打印技术加工制造的被动变形外骨骼,还原鱼类在游动中的脊线形状,改进了传统多关节仿生机器鱼的流体力学和运动学性能,提高了机器鱼的推进效率,具有模块化强、结构强度高、运动灵活等优势,可用于水下资源勘探、管线巡检、海产养殖等领域。 据了解,SciLuck科普长桌是省科普联合会打造的科技型企业科学社交活动交流平台,每期精选10家左右创新机构进行成果展示与行业对话,涵盖人工智能、空天信息、数字文化等战略性新兴领域,通过搭建产学研深度对接的科技社交场景,让科技更贴近生活,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智能穿戴设备迭代升级加速,如何在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的战略布局中抢占先机? 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的轻量化AR眼镜项目,展示了在这个赛道上的最新探索。该院的研发工程师孟腾飞兴奋地说:“我们以下一代显示革命技术——MicroLED与衍射光波导光学技术为核心,自主研发超微型智能光引擎与轻量化智能眼镜全场景解决方案。” 此次展出的轻量化AR眼镜项目具备近眼显示系统,搭载低功耗RTOS系统芯片平台,可连续使用10小时,待机达7天,整机仅重42克,具有接打电话、通知消息、导航等功能,通过把尖端光学科技、AI智能与时尚美学深度融合,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文明开辟了更多智慧窗口。 想亲身感受创新浙江的青春力量吗?在IU22浙江省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展区,展示了来自省内高校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前沿性的学生科技成果,充分彰显我省在前沿技术与青年创新领域的创新活力。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