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省科技系统半年度工作交流会上,这四家单位交流发言!

发布日期:2025-07-24 09:57 浏览次数:

7月23日,全省科技系统半年度工作交流会暨创新浙江大讲堂在杭州召开。会上,绍兴市、杭州市西湖区、瓯江实验室、杭州林东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交流发言。

绍兴市

真抓实干 攻坚突破

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标志性成果

绍兴市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首获“科技创新鼎”、再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入选数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列。

坚持一体协同,在组织机制贯通上求突破。设立由党政“一把手”任双主任的市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制定《2025年工作要点》,推动实施18项具体工作举措。出台教科人专项政策,安排5000万元支持开展产教协同育人等改革举措。

坚持外引内育,在人才有序流动上求突破。单列100个专项事业编制,设立“人才驿站”,贯通校院企人才有序流动通道。成立校院企人才共享联盟,选派“科技副总、产业教授”170人。深化“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机制,赋予14家重点企业人才项目自主评审权。推行学术和产业“双导师”制,探索研究生“1+2”联合培养模式。

坚持攀高向新,在创新能级提升上求突破。深化“四题一评”机制,实施教科人“三位一体”协同攻关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优化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打通成果转化通道,国科新材料中试平台首创中试项目全周期管理模式,获省改革突破奖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成功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

杭州市西湖区

以打造创新生态圈为抓手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西湖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精神,以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为核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财政资金投入多年保持30%以上增速,R&D投入强度最高达4.5%,科技人才指数连续两年全省第二,连续三年夺得省科技创新鼎。成果转化项目、高层次人才、产业空间均实现30%以上增长。

抓顶层设计,以机制的创新带动“四链”的融合。以区内18所高校、28家科研机构等创新平台为核心,全域建设环紫金港等5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创新“公转+自转”运行机制,新增盘活空间150余万方,落地成果转化项目346个。全面启动“一圈一试点”工作,3个项目入选省教科人一体改革专项试点,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打造“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科技服务机构+政府端”五型科技工兵队伍,入选省“基层首创”案例。

抓成果转化,以服务的优化带动效率的提升。建成全市数量最多的概念验证中心,布局人形机器人等中试基地。打造西湖云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上线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卓越供应平台。成立全省首个场景创新服务中心,开放十大场景。实施成果转化“双百千万”行动165场、促成合作项目75个。

抓创新保障,以西湖的投入带动全省的产出。打好政策组合拳,引进高层次人才超4.5万人。组建百亿基金群,推动科创直投基金投资金额达1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54.2亿元。2024年,全区技术交易额达325.8亿元,其中对外输出244.68亿元,占比达75%。

瓯江实验室

瞄准“四个全覆盖” 推动“伙伴计划”

全力提升实验室建设质效

瓯江实验室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精神,锚定建设“国内第一、国际一流”再生医学与眼脑健康科创平台目标,做深做实教科人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文章”,以“硬核成果”引领实验室高质量发展。

基础研究突破性跃升。上半年共申报国家级项目5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比达90%(5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85篇,同比增长超30%。

成果转化提质拓局。出台《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方案》等制度,创新“挂牌转让+成果赋权+作价入股”转化方式,成立生命健康高能级孵化器,首批孵化企业18家,黄传书团队“免疫抗肿瘤新药”项目获昆山中瑞公司投资1500万元,投后估值达3亿元。

“伙伴计划”深度串联。联动温州企业合作共建细胞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干细胞药物研发进程;承接“心衰疾病药物研发”需求,组织实施“CAR-T治疗心衰疾病项目”攻关加速产业化进程;与上海医药集团等企业及创投机构达成项目合作意向,打通市场化融资等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

教科人一体改革纵深推进。入选首批省级科教融合学院建设试点,实现21名教师和7名实验室高层次人才双聘联动。与温医大联动并分别制定《人才交流共享教科人一体发展实施细则》,联合培养学生共428名,带动基础、临床、公共卫生等领域各学科全面发展。

开放合作不断深入。成功举办2025中国衰老科学大会暨国际衰老生物学大会等学术会议,启动中非联合实验室建设并申报“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与温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携手共建国际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及防治中心。

林东新能源

推进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试点工作

积极在建设创新浙江中发挥更大作用

自2021年起杭州林东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科技大学紧密合作,共建浙科LHD海洋能研究院,开始探索“企业主导、高校搭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共享模式,即以高校事业编制吸引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实行“编制在高校、工作在企业”的人才管理模式。

今年,省科技厅会同省委人才办、省委编办、省经信厅、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等部门研究形成试点建议方案,切实为企业解决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问题。在该创新模式下,公司成功引进多位优质人才,并迅速组建起一支学科交叉、专业过硬、结构稳定的科研团队。团队研发的1.6兆瓦模块化潮流能发电装备(单机全球最大)获批国际首台(套)产品,成为中国海洋绿色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浙江科技大学与林东新能源有限公司探索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流动共享模式”入选2025年一季度创新浙江典型案例。浙江科技大学也相继出台了《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共享流动试点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通过构建校企人才共引、项目共研、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新机制,不断放大人才集聚倍增效应。

下一步,公司将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精神,继续深化“校(院)企双聘”合作模式,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创新浙江)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