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090/2025-00123 | 发布机构: | 省科技厅 |
发文日期: | 2025-09-1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 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号提案的答复
浙科提〔2025〕315号
民建省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第1号提案《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路径 激发“创新浙江”新动能》收悉。提案针对当前我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工作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对后续如何打通融合路径提出了对策建议,视角很精准、问题很客观、建议很到位,对我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经认真研究,并商省委组织部、省委金融办(省地方金融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等会办单位,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情况
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作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决策和“132”总体工作部署,最近又以全会《决定》形式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明确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产业能级高、创新主体活、创新生态好的创新浙江。
省委科技办(省科技厅)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与各地各部门协同推进、具体落实,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分类任务、设计抓手、倒排时间,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两篇大文章”,着力破解体制机制堵点,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的实践路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首创的科技成果“先用后转”被正式写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区域创新能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累计创建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2,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应用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一)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坚持筑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
一是“两篇大文章”统筹有新进展。认真履行省委科技办统筹协调职能,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议事联动、工作联动、政策联动。在全国率先建立教育科技人才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凝练推广浙江大学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为“会创造的人”、之江实验室“有组织科研”、林东新能源“校企双聘”等14个创新浙江典型案例和64个“两新”深度融合典型案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经验做法被中央科技办推广,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做法被工信部简报刊发。二是高水平大学建设有新突破。实施“双一流196”工程和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研究制定12所高水平建设高校“一校一策”方案,组建“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联盟”,获批教育强国建设首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逐步构建完善省登峰学科、省优势特色学科、省一流学科(A类、B类)四个梯次的学科体系。截至目前,3所高校1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6所高校17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较去年增加24个。三是高能级平台质效有新提升。超常规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大科学装置均实现“零”的突破,全国重点实验室由15家跃升至38家,新增牵头数全国第2。按照“该不该、行不行、好不好”要求,建立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绩效评价、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科创平台基地“白名单”制度,原有43类平台基地分层分类调整为省级14类、部门级15类。建立“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科创平台与高校、企业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100家、互聘科研人员540名。四是高层次人才引育有新局面。深入实施“KP行动”,今年以来新引进支持18人,累计168人,KP人才互聘共享比例44.2%。推广“企业认定、政府认账”人才评价机制,省市县联动授权企业7300余家、认定人才4.2万名,把人才评价自主权更多交给企业。跑通人才校院企双聘共享60个案例,选派“科技副总”1787人、“产业教授”973人,全省流动共享高层次人才3759人,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院所、平台都能使用。五是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有新成果。与国家基金委联合设立五年25亿元的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规模全国第一),获批全国首个基础研究央地协同专项试点省。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脑机接口、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联动部门、地方布局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涌现出通义千问Qwen3(我国首个具备“混合推理”能力且性能全球最强的开源模型)、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开创我国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组网的先河)、纤钠光电钙钛矿规模化应用技术(标志我国在第三代光伏技术规模化应用上实现跨越式领先)等重大科技成果。
(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
一是制度化落实主体地位。制定《关于构建“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科技创新模式的实施意见》,明确企业主导的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占比达70%以上。建立企业项目和产学研项目上升为省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任务,中电海康牵头实施的“类脑计算”央地协同项目纳入国家首批试点、全国仅2个(浙江、广东)。二是精准化打造培育梯队。实施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三年行动,建立科技领军企业遴选、培育、评价制度体系,省市联动实行“一企一策”精准扶持,遴选推荐首批80家企业上报科技部。构建科技企业“雁阵”格局,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4.7万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3万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53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3家,国家专利产业化金种子企业500家。三是链条化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向企业“先用后转”2500多次,整合1.9万余台科研仪器设备服务企业90万余次,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51家。今年以来新推广应用首台(套)产品1305项、新立项省级工业新产品4075项。在部分国企开展研发准备金试点,发布国企“人工智能+”20个优秀实践案例和26个开放场景。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助力宇树科技获2025年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实现我省“零”的突破。四是体系化支撑产业发展。今年上半年,“415X”产业集群实现营收4.67万亿元,规上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6%、10.5%、9.8%。出台传统产业内生裂变若干举措,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试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7%。打好新兴产业攀高提质攻坚战,新增温州、丽水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总数(6个)全国第一。抢占未来产业科学布局发展先机,出台未来产业培育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安排1亿元财政支持55个先导区项目,24个案例入选工信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数量全国第一。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持续畅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途径
一是政策协同逐步加强。深入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果转不转、怎么转、转什么价格”都由科研人员说了算,50家高校院所近2000项成果实施赋权。联合省财政厅开发“安心屋”应用场景,“安心屋”内职务科技成果及其作价投资所形成的股权实行单列管理,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发布全国首个《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规范》省级地方标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地。二是平台载体逐步完善。制定发布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方案,聚焦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首批概念验证中心22家,19家中试平台入选国家重点培育库(全国第四)。提升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质效,目前国家级孵化器122家(全国第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82家(全国第四)。提升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能力,为成果转化提供需求对接、知识产权、交易鉴证等服务。三是服务队伍逐步壮大。支持浙江大学设立技术转移专业,支持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7所高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全省高校每年输送技术转移转化实战型人才近300人。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累计培训技术经理人达1.4万人。在杭州、宁波开展技术经理人职称序列评审试点,鼓励各地将符合条件的技术经理人纳入高层次人才目录。四是科技金融逐步强化。设立全国首家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鉴证中心,首创“科技保险+鉴证”服务模式。科创母基金规模达110亿元,投决下设39支子基金、总规模为206亿元,推动百亿级中国国新创投基金与省科创母基金合作签约。全省科技创新再贷款审核通过金额达71亿元(全国第2)。获批全国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AIC股权投资试点任务,科技金融创新机制逐步完善。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全面贯彻省委全会《决定》精神,聚焦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和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四个基本建成”目标,坚持“良好的创新生态是最优的营商环境”理念,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两篇大文章”,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培育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努力让创新成为浙江最鲜明的特色。
(一)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激发创新浙江建设动能
有组织推进学科建设、科技攻关、平台打造、人才引育,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源头供给。一是增强学科建设支撑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落实12所高水平建设高校“一校一策”,做强做实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联盟。加快推动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制定出台《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编制“急需、保护、预警”学科专业设置三张引导清单,加快提高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和招生规模,2025年新增本科专业中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达到60%。会同浙江大学积极争取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二是增强基础研究探索力。加快推进全国首个基础研究央地协同试点省建设,联合国家基金委启动实施生命健康重大专项,今年首批资助项目12个、经费近3亿元。深化“负面清单+项目包干制”改革,在西湖大学、中科院杭州医学所等单位试行基础研究经费稳定支持机制,授权单位自主选题、自主管理。启动实施“新苗”“青稞”项目,支持硕士、博士研究生和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开展产业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三是增强关键技术攻坚力。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实施首批央地协同“类脑计算”国家项目,联动部门、地方系统布局人工智能数据与应用、脑机接口、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与新药创制、深远海风电、低空经济、深海智能装备与关键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和省地协同项目,实施各类重大科技项目400项以上,取得“1到10”“10到100”的重大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实施“人工智能+科学”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完善“AI+榜单编制”“AI+项目评审”“AI+卡脖子问题分析”等应用场景,提升关键技术攻关效率。四是增强创新平台策源力。深入实施“四大计划”(科创平台“伙伴计划”、科技金融赋能计划、科创产创融合计划、成果转化加速计划),实现“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全覆盖、金融投资机构派驻科创平台全覆盖、企业和社会经费占科创平台科研投入比例50%以上全覆盖、科创平台有组织的科研成果转化全覆盖。支持之江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等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力争落地1家。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分类指导、整合提升,开展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和动态调整。五是增强人才队伍保障力。牢固树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理念,聚焦“人才更好有序流动”,改革完善顶尖人才遴选、评价、流动等机制,引进培养首席科学家创新团队,全年新引进人工智能顶尖人才10人以上、科技领军人才100人以上。聚焦“人才资源更好共享”,推进人才“双认”5万名以上,扩大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试点,完善“科技副总”“产业教授”选派机制。聚焦“科研成果分配更合理”,制定科技成果权属和收益分配改革举措,全面推广“赋所有权+作价入股”“赋使用权+创办企业”案例路径,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二)加快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牢牢把握“先进制造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主战场,是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带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科技企业提质扩面。聚焦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成长需求,健全体系、分类指导、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努力形成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量大面广的科技型企业、规模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突出的规上工业企业、优势明显的专精特新企业,以及示范引领的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和雄鹰企业群体。2025年,全省新入库科技领军企业50家,新增雄鹰企业20家、省级“链主”企业20家,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实施知识产权“金种子”计划,分阶段、分类别对接创新资源。二是推动“四题一评”提能增效。全面推广“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协同攻关机制,建立企业创新需求常态化征集响应机制,确保企业牵头或参与的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占比不低于80%,其中企业主导(排名前三)的占比不低于70%。建立创新联合体与重大科技专项联动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15家以上。制定出台《浙江省加快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6-2030年)》,全年新建省重点企业研究院60家、企业研究院220家。三是推动三类产业提档升级。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落实传统产业内生裂变举措,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5000项,新增省级绿色低碳工厂100家、省级未来工厂20家。聚焦“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进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加快推动数字安防、工业母机等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跃升,全年实现数字产业集群营收3.2万亿元。聚焦“未来产业科学布局”,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聚焦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等领域率先突破,新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8个,打造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场景)50个。四是推动人工智能提速赋能。加快推动通用大模型在工业领域部署,培育工业领域垂直大模型和工业智能体,发挥阿里、DeepSeek、新华三和各GPU设计企业共同参与的“芯模联动”平台作用,提升人工智能赋能供给水平。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制造行业”应用中试基地,推广首批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县域试点。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五个百项”工程,遴选数智优品70项,培育应用标杆企业25家,选树应用场景50个,培育人工智能服务商25家。在医疗健康、教育、文旅、现代物流等重点行业制定出台人工智能赋能举措。
(三)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全面构建完善以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为载体、以科技金融为保障、以科技服务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四链融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一是以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为载体。落实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财政支持政策,统筹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印发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年度实施计划,分区域、分产业明确建设时间表、路线图,对概念验证工作标准、流程、报告等进行规范。制定发布中试平台建设指引,组建中试平台建设工作专家库,年底前认定公共属性突出、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市场机制优的省级中试平台10家。二是以科技金融为保障。制定实施我省科技金融“17条”,积极争取国家社保基金、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落地浙江,动态扩大科创母基金规模至130亿元,持续做大耐心资本基本盘。推进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和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推广“创新积分制”,探索建立“科技企业培育板”,畅通金融支持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路径通道。培育科技保险鉴证服务机构,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健全体系化的科技创新风险分散机制。三是以科技服务为支撑。强化科技服务业顶层设计、统筹协同,制定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打造“新知新质·浙里好成果展示交易会”活动品牌,迭代升级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集聚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专业化服务。支持高校增设技术转移专业,开展技术经理人常态化培训,深化技术经理人职称评价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加大技术经理人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壮大科技服务队伍。
(四)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提升投入效能,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一是建立政府创新投入增长机制。建立政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各级政府科技创新投入预算安排只增不减、财政科技资金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全年实现政府科技创新投入达1200亿元,撬动全社会投入7200亿元。优化调整投入结构,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引育和科研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任务导向,加强财政资金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统筹管理,提升投入质效。二是强化企业自主投入政策引导。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全力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建立企业研发投入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全年达5650亿元。建立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推动省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上市,支持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三是构建科技创新投入工作体系。建立覆盖多主体的全口径指标体系,对照年度总体目标,对11个设区市和各类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投入目标进行分解。加强动态监测评价,基于省科管平台迭代开发“科技创新投入监测研判”平台,每半年对科技创新投入情况进行分析调度,每年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将科技创新投入情况作为创新浙江建设动态监测、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创建、财政预算安排、科技创新鼎评选等的关键依据,营造各方积极投入的良好氛围。
(五)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统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战略决策机制,不断提升创新浙江建设整体效能。一是强化教科人一体改革统筹。编制《浙江省“十五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规划》,召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会议,加强政策、平台、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统筹,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的重大事项问题。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32项任务举措,开展第一批和第二批省级教科人一体改革试点评估,推广创新浙江典型案例,及时将好的路径做法探索固化为制度安排。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聚焦“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更好保障”,加快建设数字政府2.0,深化政务增值化改革,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政务”典型示范应用场景。优化“浙企之家”“人才之家”“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数字化平台功能,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实施涉企问题督办协调闭环机制,建设省级“企呼我应”系统,及时响应解决企业诉求。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全面推行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简易程序,推进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三是完善战略决策咨询机制。修订《浙江省科技咨询委员会管理办法》,动态调整省科技咨询委员会成员,吸纳更多具有前瞻性战略视野的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进入专家库,为全省科技创新重大战略、区域发展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提升决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四是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改革示范,制定落实我省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改革示范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建设典型案例。建立省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协调推进机制,推动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效。依托中欧中心等平台载体建设,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促进人才、成果、服务等要素资源跨境流动对接。
衷心感谢贵单位对我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恳请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联 系 人:省科技厅成果处 卢顺平
联系电话:0571-87054045 传 真:0571-87054677
邮 编:310006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25年9月12日